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建甌:濱江生態園林城市呼之欲出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5-31  
      仰首是藍天,俯身有碧水,推窗見綠蔭,處處有花香……這不是想象中的世外桃源,而是建甌的現實美景。

      res01_attpic_brief

      建甌市區全景圖 (吳章中 攝)

      res04_attpic_brief

      龍村鄉仰坑村保護較好的苦櫧樹 (魏永青 攝)
      res07_attpic_brief

      建甌市結合林區獨特生態優勢,引導、鼓勵、扶持山區農戶發展鐵皮石斛
        、三葉青等特色產業,促進林農增收致富。圖為東峰鎮溪仔窠林場栽培的鐵皮石斛長勢喜人。

      (魏永青 攝)

        仰首是藍天,俯身有碧水,推窗見綠蔭,處處有花香……這不是想象中的世外桃源,而是建甌的現實美景。

        保護生態環境,留住青山綠水,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持久戰”。我市始終把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內容,外修生態、內修人文,走出了一條統籌、協調、可持續的轉型跨越之路,讓百姓盡享青山綠水帶來的紅利。

        2016年數據顯示:我市森林覆蓋率79.8%,綠化程度96.89%,濕地保有量11萬畝,自然保護區面積27.79萬畝;全市生態公益林面積104.26萬畝,占有林地面積的20.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100%,環境空氣質量達標比例達98.4%;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76萬畝,淘汰黃標車1070輛。

        城區造景 生態城市展宏圖

        “建設一座濱江生態園林城市,我們必須精心呵護好生態,堅持優美環境養護綠水青山,做實項目轉化綠水青山,惠及民生共享綠水青山。”市委書記丘毅的話擲地有聲,為該市生態建設描繪了一幅生機盎然的發展藍圖。

        為提升城市品位,去年以來,我市圍繞“生態之城、園林都市”,以創建國家級園林城市和建設“水美城市”為載體,結合舊城改造,辟地增綠;結合生態項目,以“水”引綠;結合道路建設,以“路”帶綠;結合庭院美化,以“房”促綠,先后完成水西路、甌寧路、金甌路等城市道路“白改黑”15公里,上峰景城至高鐵西站連接線主體工程全面竣工,云際山公園一期棧道投入使用;練氏夫人公園、弓魚廣場等9處公園綠地全面改造提升,改造綠地面積11萬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0.2%;整治沿街道路景觀,投入1656萬元對主次干道及“三江六岸”主要建筑物立面夜景進行新建或改建;安裝中華燈1140盞,新建和改造鼓樓、水南塔、高速交警等夜景工程198處。

        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靈魂。我市在城建中認真梳理好地脈文脈,將真山真水和城市格局結合起來,為城市打上獨特的文化烙印。閩源文化廣場、馬可波羅廣場、進士廣場、竹產業展示館,以及正新建的博物館、城市規劃館、城南片區水南段江濱道路及沿江景觀工程……或精致,或典雅,或現代,或古樸,點綴在市區的東南西北和大街小巷,傳遞著城市的文化基因,鐫刻成永久的城市記憶,散發出大氣、雅氣、秀氣的鮮活氣息。

       

        規劃是城市建設的靈魂,決定著城市建設的品位和功能。在城市規劃的宏偉藍圖中,正在建設的總投資34億元的“水美城市三江六岸”城市提升PPP項目無疑是最亮麗的一筆。該項目以“閩源古建州、水上絲綢驛”為規劃目標,通過防洪堤、景觀、市政、水生態、夜景等工程,以及古建州歷史文化表現,打造一條“三江青山綠水漣,六岸彩廊絲綢驛”的黃金水道——串聯起建甌的生態廊道、景觀廊道、休閑廊道、文化廊道、產業廊道,實現建甌水岸復興,推動建甌新城區建設、老城區城市更新。

        天藍水清,綠意滿城。如今,有著“全國百佳深呼吸小城”、“省級園林城市”、“省級生態市”稱號的建甌,已形成了城在林中、路在綠中、屋在園中、人在景中的景象,真所謂的“青山綠水入畫來”。

        農村治污 青山綠水提顏值

        新建污水處理廠、責令環境違法項目停建、淘汰落后設備……我市立足“生態之城、園林都市”戰略,扎實推進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水土保持治理等生態治理工程,打贏一場又一場漂亮的環保攻堅戰役。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樹立“綠色施政”理念,從頂層設計著手,深入貫徹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規定,嚴格執行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形成了各級各部門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責任體系;實行環保約談和評優評先“一票否決”,真正把環境保護工作抓在手中、扛在肩上、落到實處。

        ——堅持打造綠色生態城市,培育綠色生態細胞,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向農村和基層輻射。全市劃定生態紅線1708.3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40.67%;近兩年,該市累計投入環保建設資金14億元,成功創建省級生態鄉鎮(街道)17個,其中6個鄉鎮獲得了國家級生態鄉鎮的命名,南平市級以上生態村192個,市級以上生態村達88.5%。

        ——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萬人保潔”工程,加大對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重點區域流域整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投入力度。目前,全市建成污水處理廠6座,排水管道122.61公里,污水處理率達89.82%;建成8座城區垃圾中轉站,城區及部分鄉鎮垃圾轉運至建陽垃圾焚燒發電廠處置,垃圾無害化處理達100%;15個“千村整治”村完成投資7800萬元,新建鄉村污水處理設施17個,完成農村路網硬化111.44公里。

        ——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構建“水暢、河清、岸綠、景美”的水系景觀。我市對川石墩陽、水源王厝、東游東際等12條小流域和水源鄉、小橋鎮、龍村鄉、吉陽鎮、芝山街道等5個重點治理鄉鎮5條小流域進行“山、水、田、林、路”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共完成實施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022.67公頃,完成建設總投資7320.13萬元。

        ——建立常態化執法機制,組織開展保障“清水藍天”、“雙隨機”等多項環保執法活動,嚴厲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著力解決影響科學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近年來,我市查辦處理省級掛牌督辦環境問題4個,南平市級掛牌督辦環境問題5個,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59起、涉及企業59家、處罰總額216.73萬元。

        ——建立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按照“誰破壞,誰治理”“邊開采,邊治理”的原則,推進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全市累計收繳治理保證金225萬元;持續實施廢棄礦山“青山掛白”治理,減少生態環保問題存量,投入治理資金55萬元,完成治理面積3.98萬平方米;強化“兩違”整治,拆除“兩違”建筑40.32萬平方米;基本完成生態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獲評“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

        全民參與 美麗家園共守護

        建設生態,不僅需要法律的約束,更需要道德的感悟。在市環保局局長王振宇看來,通過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生態道德文化教育,是提高全社會生態道德文化水準的最佳途徑和方式。要發揮智慧環保優勢,凝聚多方合力,讓社會每一分子都加入守護美麗家園的環保大格局中來。

        ——建立長效化教育機制,將環保知識與普法工作有機結合,通過開展綠色機關、綠色家庭、綠色社區、綠色企業、綠色學校等創建活動,大力營造保護生態環境、推崇低碳生活方式的濃厚氛圍。目前,全市創建省級綠色學校5所、南平市級綠色學校20所、市本級綠色學校20所,創建本市、南平市級生態教育基地各1個,創建南平市級綠色社區3個。

        ——為推進福建生態文明實驗區建設,延伸司法服務,我市在房道鎮萬木林生態保護區實施生態司法保護教育實踐基地建設項目。該項目從傳統文化、生態之美、綠色發展、司法護綠等角度,全面搭建綠色生態教育平臺,使其成為集歷史文化、自然地理、生態保護、普法教育、課外實踐于一體的綜合性教育實踐場所。

        ——生態是建甌的優勢,也是建甌須堅守的底線。在工業項目引進過程中,我市堅決拒絕高污染、高排放項目落戶。新引進的企業項目在辦理相關手續前必須經環保部門預先評審,對其選址、原材料、工藝、產品等進行全方位評估,經環保部門同意后才能落地投產。近兩年,先后有30余家可能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的企業在項目評審階段被一票否決。取而代之是投資3.1億元的陽澤綠色農業生態園、投資2億元的建工建筑產業現代化生產基地、投資2億元的迪口鄉村旅游等一大批“高大上”項目的開工建設。

        生態就是效益,環境就是生產力。青山綠水間,生態文明的意識正在不斷蔓延,“綠色”的主旋律已經奏響,建甌人將昂首闊步,不斷譜寫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樂章。
       

      網站用二維碼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