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在西安舉行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高峰論壇上,多位學者表示,實現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當前最緊迫挑戰。
近年來,新型城鎮化建設已被視為擴投資、穩增長、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途徑。城鎮化的加速推進,在帶來更大的市場和投資需求的同時,也給城鎮建設、產業發展和政府管理帶來了新的難題。
數據顯示,世界城市人口數量已從1950年的30%增至2014年的54%,預計2050年這一數值將達到66%。同時,作為經濟活動的中心,城市經濟約占全球GDP的80%。
基于此,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全球的一個重點關注領域。每年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數報告》中,都會對中國35個大城市進行評估。
根據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收入等指標的評估,中國所有35個城市在人類發展方面的排名都很高,但是在環境績效方面表現不佳。
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鄧衛指出,當前城鎮化質量不高、缺乏科學的規劃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
在過去30年,中國的造城運動沿襲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城市化發展模式,這種“攤大餅”式的平面擴張,造成了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觀,并帶來了嚴重的交通堵塞、環境惡化等問題。
“在可持續城市中社會問題不容忽視,地方政府需要解決日益復雜的挑戰和新興的社會問題,以有限的資源實施有效的、包容的城市治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羅世禮表示。
在這一背景下,將可持續發展目標融入城市發展,是實現包容性和平等城市化的關鍵一步。
“通過完善的計劃和制度保障,政府可以利用城市提供的規模經濟優勢,為城市人口提供更高效、更低成本的基礎設施和服務。在城市地區獲得社會服務和更高收入,加上有效資源消耗和污染控制,可以幫助實現更高層次的人類發展、文化、教育、性別平等、更好的健康以及更大范圍的社會服務,并加強文化和政治參與的機會。”羅世禮指出。
對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表示,中國的城市發展已發展到了需要深刻反思的階段。他認為,城市的發展不能看速度而需看重質量,應普及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理念,以人的生活質量來衡量城市化的發展。
對于這一觀點,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十三五”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胡鞍鋼持認可態度,在他看來,發展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新型城鎮化符合中國國情的。但是要實現這樣的發展目標,仍需克服多種難題。從全球范圍來看,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提供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方面均面臨著資金缺乏和效率低下兩大難題。
對此,清華大學PPP研究中心主任王天義指出,PPP模式可以發揮非常好的作用。
聯合國在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方面,明確了17個可持續發展的宏大目標,并以此制定了27類可持續發展的PPP標準,希望用這些標準來推動各國更好的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們今天在發展市場經濟,中央政府確定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重要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在資源配置、公共產品提供、基礎設施建設、政府管理等經濟社會活動中,總有一個制度偏好。如市場偏好、政府偏好及PPP偏好,哪一種偏好更重要呢?我建議把市場偏好放在前面,而如果市場偏好和政府偏好都達不到預期目標的話,則可以施行PPP 的偏好。”王天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