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建制鎮將近2萬個,涵蓋1億多的小城鎮人口,數量多、覆蓋廣。華高萊斯最近的研究結果認為,我國“半城鎮化”現象突出,小城鎮缺乏產業動力。產業基礎薄弱,引入產業難,留住好產業更難,產業發展低位循環,是當前中國小城鎮面臨的普遍問題。
在上述研究人員看來,我國城鎮化率的高速增長,與“半城鎮化”現象密切相關。所謂“半城鎮化”,就是指農民工“就業在城市、戶籍在農村,勞力在城市、家屬在農村,收入在城市、積累在農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農村”的現象。
該項研究指出,半城鎮化引發了留守兒童、臨時夫妻、孤寡老人等普遍的社會問題,涉及到2億多農民工、上億個家庭。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5800萬,心理問題檢出率高達57.14%,他們作為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將給整個國家未來的發展帶來不可挽回的影響。農民工由于長久兩地分居,臨時夫妻在農民工之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造成婚外戀增多,離婚率增高,影響了下一代的教育,甚至導致兩個家庭的破裂。
2億多農民工的市民化,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短時間內無法徹底解決,必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在這種情況下,小城鎮作為最靠近農村的一端,就像一個蓄水池一樣,將發揮調節的作用。一方面,積極迎接大城市返鄉的農民工,為他們創業、就業創造機會,讓他們享受真正的城鎮居民待遇;另一方面,就近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就地城鎮化,一定程度上緩解直接進入大城市的農民工數量,從而實現有序的城鎮梯隊。而存在的兩難情況是,到大城市安居樂業的門檻過高,而另一方面小城鎮的吸引力缺失。
實際上,產生這種困境的根源在于,小城鎮引入產業難,留住好產業發展方面存在嚴重不足。我國各個階段的城市發展方針中,小城鎮都被重點提及。新型城鎮化概念提出之后,基于戶籍制度改革的統籌推進以及全面放開小城鎮落戶限制,大家對小城鎮的發展寄予厚望。但事實上,中國小城鎮的發展狀況并不理想,除部分發展得比較好的城鎮以外,絕大多數小城鎮都屬于半城半村的 “準城鎮”——城鎮建設、人口導入、產業發展處于低位循環,亟須尋求創新的發展模式。
在小城鎮發展方面,主要的問題是缺乏產業動力。產業是小城鎮發展的根基,也是小城鎮能發揮城市和鄉村紐帶作用的前提。城鎮如果缺乏產業支撐,新市民將變成游民,新城也將變成空城。目前,小城鎮的產業基礎非常薄弱,引入產業難,留住好產業更難。
中國當前近2萬個建制鎮,很大一部分是“撤鄉建鎮”產生的,底子薄,建設水平普遍較低。加之鎮區人口規模小(平均不到8千人),無論是道路、排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城鎮共有財富建設,都是規模不經濟的。資金不會主動考慮投資這種規模的小城鎮,而是推動各種資源匯聚到更大城市,結果導致小城鎮整體建設水平落后,和大城市之間的差距日益加大。
專家認為,小城鎮的發展,任重而道遠。只有發揮自身的資源、交通、產業等優勢,做出自身的特色,建立起有別于大城市的吸引力,讓居民們安居樂業,讓居民擁有自豪感、歸屬感,才能真正留得住人、留得住產業。
小城鎮是整個城鎮體系中承上啟下的重要一環。承上是大城市,承接大城市產業疏散,為大城市發展提供支撐;啟下是大鄉村,是大鄉村的服務中心。無論是基于中國農業大國的國情,還是當前的半城鎮化形勢,小城鎮建設都至關重要。
我們希望,每一個小城鎮都能成為新市民的新家園——一個安居樂業的城鎮,一個生機勃勃的城鎮,一個可稱之為故鄉的城鎮。但是也有專家指出,由于小城鎮缺乏城市感,很多人根本就不認為小城鎮是真正的城市,而只是一個進軍高級別城市的跳板。由此導致小城鎮人才短缺,不僅吸引不來高素質的外來人才,而且原本留在小城鎮的人才一旦具備了條件,就會向縣城以及更高級別的城市遷移。
由于我們不可能在大城市中發動一場如同當年 “上山下鄉”那樣的運動來把居民疏散到小城鎮,但人作為城市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之一,如何能吸引并留住一部分精英人群,將是小城鎮發展長期將面臨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