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中國建筑師吳晨的城市復興實踐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12  

        北京在建的最高建筑—中國尊、北京舊城風貌保護、中國第四代火車站設計這些在中國建筑史上留下或將要留下深刻印記的作品,都出自中國城市規劃建設設計、文化遺產舊城保護專家吳晨之手。

        吳晨生于北京、長于北京,1995年赴英留學,后成為首位獲“英國皇家特許建筑師”、“英國皇家特許規劃師”等國際最高專業稱號的中國大陸建筑師。他作為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回國工作,現擔任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

        帶著“復興城市”的夢想歸國

        “人在城市中的活動,是城市生活中最重要的要素,但中國很多城市在高速發展時期都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吳晨說,2000年前后,中國的大城市盲目地追求雕塑型建筑、地標型建筑,相比城市規劃謹慎、城市保護嚴格的歐洲,北京一度淪為外國建筑師的試驗場。吳晨曾經公開發表文章批評這種現象,這也促使他下決心回國,為國人建造具有中國風格的建筑。在英國倫敦工作期間,吳晨曾經多次參與重大項目,如英國內政部總部新辦公大樓設計。他發現,進入21世紀之后,英國古老的城市群經歷著變革—大型工廠廢棄后,滯留在市中心的廠房、舊建筑沒有成為城市垃圾,而是被重新改造,賦予了新的價值。始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英國“城市復興”概念,對吳晨影響很大,他從倫敦的歷史沉淀中看到了傳承文化精神的重要性。在他看來,城市復興與文藝復興類似,都是為了追求更為豐富的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完美融合。這個理念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回國以后的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的思路。

      中國建筑師吳晨的城市復興實踐

      中國建筑師吳晨的城市復興實踐

      吳晨向國外建筑師介紹北京大柵欄改造

        出于濃厚的家鄉情懷,吳晨率先在北京開始了“城市復興”的實踐。從2001年開始,他積極推動將城市設計技術創新運用于建筑工程設計實踐中,2002年,提出了中國“城市復興理論”,用以解釋和解決新時期城市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為傳統神韻注入現代活力

        十余年來,吳晨帶領其團隊在北京舊城進行了大量設計研究工作,范圍覆蓋舊城中的大部分保護區,如北中軸、大柵欄、白塔寺、什剎海、南鑼鼓巷、前門東區等典型的歷史文化保護區。

        吳晨在研究與實踐中秉持“積極保護、整體創造、全面復興”的理念,力圖保持和恢復首都傳統風貌、延續歷史文脈、促進首都城市建設可持續健康發展。

        南鑼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也是最富有老北京風情的街巷。最近一段時間,吳晨和他的團隊按照他們編制的《南鑼鼓巷地區風貌管控導則》,推進這里的舊城改造。他面臨的問題是,近幾年有些商戶為了招攬游客,在這里私搭亂建。如何讓老巷恢復昔日的風貌,吳晨和他的團隊動足了腦筋。在這份北京第一個舊城風貌保護的地方標準中,小到每一個院落的改造標準、窗戶的高度和尺寸,大到整個街區的風貌,都有著詳細的規劃,盡量保持原有的歷史風貌。

        大柵欄的改造則更為復雜。大柵欄曾經是北京舊城的商業中心,距離天安門廣場只有200米,全國各地的游客來北京,都會去這里逛逛。但是,2000年以后,隨著周邊現代商業中心快速崛起,這一片老舊街區日漸衰落。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