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中的騎樓外灘。(資料圖)
修繕后的海口騎樓老街 張茂 攝
車水馬龍,喧囂市井是百余年來海口騎樓老街這片街區的烙印。榮辱興衰,一座城市的過往記憶濃縮在這片別具風情的歷史街區中。獨具特色的建筑景觀,飽含故事的歷史背景,還有新時代下的商業業態,讓騎樓老街成為了海口城區中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6月10日是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或是一門流傳已久的工匠手藝,或是一件陳列于博物館中的文物,文化遺產之于現代人文彌足珍貴。騎樓老街作為保留相對完整、規模較大的一片歷史建筑集群,這份寶貴的遺產也一直在吸引著公眾的關注。在經歷過前幾年的改造之后,街區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商業形態,顯露出文化上的“南洋風情”。但對于老街來說,它還有更大的提升空間,真正在現代都市中再煥新彩。
取經“上海外灘”打造“騎樓外灘”
杭州人丁英俊,民間文化保護者,現已成為常住新海南人,曾作過海口古井調查,海口周邊古村保護調研等。他多年來搜集、研究海口騎樓老街的歷史文化資料。一有時間,他就會在這一街區走街串巷,“鉆”進騎樓。多年的“理論”加實地考察,讓他對老街一帶的歷史文化了然于心。也正因如此,他對這一街區也有了更多期待。他與幾位友人提出,可以學習上海外灘的形式,來打造“騎樓外灘”,并將這一建議以書面形式提交給了海口騎樓建筑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綜合整治項目指揮部辦公室(以下簡稱“騎樓辦”)。
“其實,從今天的布局來說,海口騎樓老街片區的構成與上海外灘幾乎一致。在騎樓老街,我們從南側到北側依次是民國騎樓、長堤路、休閑帶到海甸溪;而上海外灘從內到外依次是萬國老建筑、中山路、休閑帶到黃浦江。”在丁英俊看來,這樣幾乎一致的構成讓騎樓老街完全具備了成為海口外灘的潛質。
海口人都知道,騎樓老街曾經是作為港口貿易興盛的標志,其以開放的姿態面朝大海。“但是今天的騎樓片區卻因為外圍的一些新建筑導致其內縮成為了一個‘圍城’。”丁英俊說,“開放”不僅是騎樓的外在形態,也是這一街區曾象征著的一種精神。
“開放”對于騎樓老街而言意味著“親水”。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前,長堤路一帶還是水面,騎樓老街可謂是傍水而建。“相對而言,今天騎樓老街附近的水域減少了,所以,如果要打造外灘,可以考慮縮減現有車道,退一部分給海甸溪。”丁英俊說道。
與此同時,他還建議將原海口海關大樓作為騎樓老街的地標來打造,拆除圍墻,修建瓊海關廣場,使之成為這一片區的“客廳”。
除了外在,幾位民間人士還建議大力增加騎樓老街的文化內涵,活化其商業業態。
淺綠色的百葉木窗流露著夏日的氣息,“大光書店”四個字襯在斑駁的墻面上。雖然這四個字是后來人翻修時重新寫上去,但這間夾在兩棟騎樓間的小門面在歷史上確實為“大光書店”。類似的情況還有海南書局、大亞酒店等。
“可以考慮重新開啟書店、飯店,讓這些原來的老字號‘復活’。讓人們能夠再次感受老街上曾經的文化內涵。”丁英俊說。
修舊如故緊連本地傳統文化
我國在歷史文化古鎮保護修復方面的著名專家、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阮儀三曾經以“修舊如故老街新生”為題撰文表達他對海口騎樓老街歷史文化街區修復的觀點。他認為,修復要按照原工藝、原材料、原樣子、原結構、恢復原來的環境這“五原”原則進行,要按原樣恢復歷史風貌,把失掉的東西找回來。
阮儀三教授同時也提到了目前騎樓老街“文化和業態調整得不夠”這一缺陷,建議不要急于求成,要根據本地特色和傳統,慢慢進行調整。
“目前,國內針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主流規劃思想和理念之一就是杜絕大拆大建的開發模式,要依據歷史文脈和城市肌理,進行有機的更新,來延續歷史街區的生活場景和街區活力。”海南大學建筑系教授張華立說。她建議,可考慮采用老城區復興“針灸”模式,找到文化街區中最重要的幾個點,通過小尺度的局部改造來以點成線,以線成面。
海口經濟學院旅游研究所所長、教授劉荊洪認為,騎樓老街的整體包裝要注重騎樓南洋文化與地域文化相結合,騎樓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騎樓文化挖掘與商業服務相結合這三個原則,以此將騎樓作為海口核心文化景區進行打造。
以老街修復開啟海甸溪兩岸整體升級
對于丁英俊這份“騎樓外灘”的期待,海口騎樓辦給予了詳細的回復。據騎樓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此前海口騎樓老街已經實施的修繕保護工作,旨在推動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復興,同時,海口騎樓項目中山路北片區完工后,其景觀效果和部分功能,也與上海外灘有著很多異曲同工之處。
隨著海口城市更新工作的不斷深化,海口騎樓的修繕保護工作也將迎來新的契機。在不久的未來,市民群眾將能直觀感受到海甸溪兩岸的變化,包括騎樓老街在內的整體夜景的提升亮化等。
歷史文化街區在翻新、整修時常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建筑群中缺失的部分應該怎樣做?是以富有設計感的現代風格建筑加以穿插、點睛,還是仿照原有建筑,建一個新的“老樓”?據了解,此前騎樓老街修復所采用的方法,是按照歷史資料盡可能以原樣恢復歷史建筑和立面補缺,新建工程則與歷史建筑形成較為明顯的區別,盡量避免建設仿古建筑。
“新舊共生、和而不同”這是相關單位在騎樓老街街區規劃建設時遵循的理念。
也有民間人士建議,騎樓老街的升級改造不應僅局限在騎樓老街,而是可以參考新加坡河、天津海河,將整個海甸溪兩岸作為整體進行升級改造。原海口海關大樓為重要標志物的騎樓老街,可打造為海甸溪畔的文化地標。在鐘樓附近,則可以考慮建成游船碼頭和濱水景觀休閑空間,充分發揮濱江濱海的優勢,打造水上旅游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