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領導講話 » 正文

      李克強:以新型城鎮化結束"候鳥式遷徙"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13  

        9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新型城鎮化做出進一步指示,要求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在“十三五”時期重點向中西部傾斜,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促進約1億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鎮化。同時,國家將在62個地方開展試點,試點范圍包括省、市、縣、鎮等不同層級,以及東、中、西部的不同區域,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重點。

        本屆政府上任以來新型城鎮化被寄予厚望,既是對城鄉二元結構的打破,也是促進民生的改善、增加消費、釋放內需潛力的重要途徑,更具有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為結構性改革贏得時間空間的意義。新型城鎮化當然需要地方試點,釋放地方改革創造性,積累經驗,為全面的城鎮化轉型創造成熟條件。

        中國城鎮化的速度要與經濟發展速度相匹配,但也要穩扎穩打量力而行,不要因為有緊迫的任務在眼前,就演變為政府尋利的又一個途徑。不讓城鎮化異化,就是不要用土地的城鎮化代替人的城鎮化,不要讓城鎮化演化為政府主導的“造城運動”,而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引導人口資源流動的功能。同時,中央也注意到了城鎮化所需的成本和地方政府的苦衷,主張構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擔機制,完善城鎮化的投融資機制。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允許地方通過股權融資、項目融資、特許經營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提高城市基礎設施承載能力等,都是中央為推進城鎮化而設計的配套措施。

        李克強表示要用新型城鎮化來改變人口大規模“候鳥式遷徙”的現象。大量人口季節性遷移的一個原因是,很多農民進城后如同無根的浮萍,未能扎下根基。所以解決出路必然是實現各地的基本公共服務向全部常住人口覆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讓進城的農民真正在城鎮里各安生業。

        人口遷徙的另一個原因是地區發展極不均衡,大城市集中了過多資源,在政府之手的影響下集中了太多的經濟發展機會,因此遷移人口即使像候鳥一樣奔波勞苦,在他們看來也是值得付出的代價。所以未來要向就近城鎮化的方向發展,就必須實現地區差距的縮小。中央提出基礎設施建設在“十三五”時期重點向中西部傾斜,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未來的城鎮化必須成為一個有機的可持續的系統,形成多層次錯落有致的城鎮化格局,以及大中小城市互相銜接配合的態勢,形成合理的城市結構和產業布局,結合新型農村社區,并讓城鎮擴張成大面積平衡發展的城市群,形成多層次的人口向城鎮集中,而城市文化從城鎮向鄉村擴散的格局。要形成這樣的格局,就必須保證不同城鎮之間有公平的關系,不能憑借行政等級的優勢而占用過多資源,導致各種要素進一步向大城市集中。因此小城鎮要成為城鎮化的重點領域。近年來一些地方已展開強鎮擴權運動,擴大中心鎮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理順與上級政府的關系,權力下放可以成為推進城鎮化的利器。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概念就是創新,而最關鍵的是政府內部、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公民關系的創新,讓城鎮化也成為一個釋放民間的消費與投資潛力的過程,從而真正成為經濟增長的拉動力,讓經濟與社會兩方面的發展成就相得益彰。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