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人居科學研究展。
使山水鄉戀與城市文明融為一體
在展覽大廳,李克強詳細了解人居科學的歷史沿革和發展狀況,在一個個展板前駐足觀看。李克強說,舉辦這個展覽、向公眾普及相關知識,對推進新型城鎮化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
聽了我國人居科學成果案例的介紹,李克強說,新型城鎮化核心是寫好“人”字,說到底就是要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美好。必須樹立科學理念,制定科學規劃,做到現代中有傳承、規范中有靈動,把城市建設成綠色包容和諧、群眾安居樂業的有機生命體。同時,要增強城市對農村的反哺帶動能力,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使山水鄉戀與城市文明融為一體,讓億萬農民共享新型城鎮化發展成果。
李克強對展板上“人居環境的核心是人”幾個字高度評價:“這與我們強調的新型城鎮化理念不謀而合。城鎮化要以人為核心,其他的一切都要為人服務。推進城鎮化意不在‘地’,不在‘樓’,而在‘人’。”
使人們既享受現代生活又留住歷史印記
看了舊城改造的展板,李克強說,棚戶區改造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一項重要任務,現在很多地方群眾對棚改翹首以盼,既要進一步加快改造步伐,又要精心規劃、設計和施工,使更多群眾早日告別棚戶區。
歷史是城市的根脈,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建設和改造中,必須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著力補上地下管網等城市基礎設施“短板”,同時注意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不斷提升城市內涵與品位,使人們既享受現代生活,又留住歷史和人文的印記。
【鏡頭1】 引詩經談“家”:因為有愛才有家
李克強對參觀者說,“家”是文化的根。詩經以愛情詩為開篇,因為有愛才有家。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很珍視家的觀念。
好的人居環境能讓人們的家更安全、舒適、宜居,也讓我們的民族更有凝聚力,家園更美好。
【鏡頭2】 李克強之問:“胡煥庸線”怎么破
在“明日人居、未來展望”部分,李克強說,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堅持改革創新,統籌謀劃。隨著現代交通、通信基礎設施及其他條件的顯著改善,人口分布和經濟發展格局可以更加合理,要在努力解決“三個1億人”過程中促進更多中西部人口就近就業,推動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同時,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也必須處理好能源、水、霧霾等問題,人居科學要圍繞破解這些難題,深入研究,拿出對策。
李克強指著中國地圖上的“胡煥庸線”說,我國94%的人口居住在東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如東部一樣也需要城鎮化。我們是多民族、廣疆域的國家,要研究如何打破這個規律,統籌規劃、協調發展,讓中西部百姓在家門口也能分享現代化。
【鏡頭3】 鼓勵大學生:到西部施展專業才華
一位城市規劃專業的博士生說,她計劃畢業后去西部工作,總理連聲稱贊。他說,中西部地區城鎮化程度與東部地區有不小差距,但差距也意味著潛力,要靠你們規劃設計,到西部施展專業才華。
看到不少年輕人在參觀展覽,李克強詢問他們的感想,得知有不少學習建筑的大學生,他表示希望大家學有所用,創造出具有獨特創意、造福廣大群眾的人居佳作。
胡煥庸線
胡煥庸線是地理學家胡煥庸在1935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最初稱“璦琿—騰沖一線”,后因地名變遷,先后改稱“愛輝—騰沖一線”、“黑河—騰沖一線”,首次揭示了中國人口分布規律。即自黑龍江璦琿至云南騰沖畫一條直線(約為45°),線東南半壁36%的土地供養了全國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僅供養4%的人口,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為42.6∶1。
今天,胡煥庸線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規律依然沒有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