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領導講話 » 正文

      單霽翔:歷史文化名街保護促進文化遺產事業發展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15  

      單霽翔 文化遺產 遺產保護 歷史城區

        單霽翔

        20世紀中葉以來,歷史城鎮的保護逐漸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目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中,有半數以上屬于歷史城區或街區。而在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歷史城區、歷史街區等類別的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則較少。

        與此同時,世紀之交,在我國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進程中,包括歷史文化街區在內的城市文化遺產保護面臨嚴峻的挑戰。特別是大規模的“舊城改造”運動,決定性地改變了眾多歷史文化街區的原有面貌,導致萬街一面,功能趨同,歷史記憶消失,社區精神缺失,歷史街區文化特色出現危機。

        2008年,由中國文化報社發起的“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啟動。這是在我國城市文化血脈傳承任務異常艱巨的歷史條件下開展的一項開創性活動。它在歷史文化名城與文物單體保護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既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落到了實處,也將文物單體保護整合為集中連片保護,成為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關鍵環節。

        從2009年至今,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已連續舉辦五屆,評選出了50條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活動已經成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科學理念的推廣傳播平臺,成為政府、專家和公眾理性對話的交流平臺,成為宣傳優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成果的展示平臺,成為警示歷史文化街區破壞事件的監督平臺,成為保護各方面積極力量的凝聚平臺。

        然而,當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依舊面臨嚴峻的形勢。這首先表現在不少地方缺乏文化擔當責任感,過度依賴房地產開發,在所謂“舊城改造”的名義下,把獲取經濟利益的矛頭指向寸土寸金的歷史街區,在未經保護規劃論證的情況下,就對歷史文化街區隨意開發乃至拆除,導致一大批歷史文化街區損毀。具體表現在:

        一是“舊城改造”中的盲目開發建設對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格局的破壞。一些城市在開發建設中大拆大建,不僅破壞了原有的社會組織結構,而且使很多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歷史文化名街遭到滅頂之災,使原有的歷史街區喪失了傳統肌理,失去了特色風貌。

        二是“拆毀真古建,制造假古董”的行為盛行。一些城市在所謂尊重歷史的幌子下陸續推出了許多由傳統街道改造而成的仿古街區,大批真實的物質文化遺產被拆毀,然后又花費巨資建設假的東西,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淪為失去真實價值和歷史信息的“假古董”。

        三是過度旅游和商業開發破壞歷史文化街區的文物“原真性”。一些地區僅僅注重歷史文化街區的經濟功能,而忽略其中應有的文化質量,將歷史文化街區中的居民全部遷出,把傳統民居改造為游樂場所,使歷史文化街區失去了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習俗,失去了文化遺產的原真性。

        四是不合理定位改變歷史文化街區環境。許多城市的規劃設計不是從這個地區的文化特點出發,而是盲目追求新奇特的感觀刺激和標新立異的轟動效應,不尊重城市的發展歷史,不尊重市民的生活習俗,背離文化遺產保護規律,破壞了歷史文化街區原生態環境。

        同時,在全國范圍內,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管理的基礎工作相對于其他文化遺產保護也較為滯后。特別是由于歷史欠賬和現實管理體制等問題綜合交織,使世代居住在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居民生活水平逐漸與整個社會人居環境的全面改善形成強烈的反差,制約城市的現代化進程。

        此外,當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法律法規仍然不健全不完善,法規授權的立法工作仍然未能得到落實。因此,必須加快完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立法,并且科學地設計保護制度。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制度要體現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要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真實歷史。對區內的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筑要進行搶救、維修,不得拆除后再造,經過重建的歷史文化街區徒有其形,真實的歷史信息已然丟失,遺產價值將大打折扣。

        二是要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整體歷史風貌。建筑的外觀依原貌維修,室內可以按現代生活的要求進行適當改善,增加必要的設施。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也要適應現代經濟社會要求,使歷史文化街區活力再生。

        三是要維護歷史文化街區功能的延續和歷史文化的傳承。歷史文化街區是活態的文化遺產,不能只保護那些建筑的軀殼,還應該保存它承載的文化,保存文化多樣性。因此,保護歷史文化街區既要保護遺產、傳承文化,又要改善環境、惠及民生。

        四是要建立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共同保護、共同受益的體制機制。首先要強調政府責任,當地政府是文化遺產保護第一責任人。保護歷史文化街區要保證原住居民的合法權益,要讓原住居民參與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管理,涉及歷史文化街區的重大事項要注意聽取當地居民意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中,應貫徹“有機更新”的理念,轉變現有的大規模“危舊房改造”模式,搶救已留存不多的歷史街區和傳統建筑。“有機更新”的核心主張是按照歷史文化街區內在的發展規律,順應街巷肌理,按照“循序漸進”原則,通過“有機更新”達到“有機秩序”。

        對于歷史文化街區來說,穩妥的更新模式應該是適合當地具體社會經濟狀況的、充分聽取當地居民意見的、循序漸進的、注重差異化和分散化的更新模式,而不是主觀和強制性的、一廂情愿的、過于剛性的、一刀切的集中拆遷改造模式,應給居民提供更多有針對性的、具有選擇余地的更新方案。

        但是,目前市政基礎設施規劃設計的制定,缺乏對歷史文化街區特色的研究,缺乏針對傳統建筑的更新標準,無論是市政管線的選型,還是道路布局的選線,多年來仍然按照一般的城市建設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和建設,缺乏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目標相協調的特殊政策。

        歷史文化街區由于地形地貌、街道空間與尺度和建筑布局等方面的特殊性,道路系統往往具有密度高、路幅窄的特點,應采用分散的、小規模的、多樣化的交通設施,采取適合傳統道路系統和街巷肌理的綠色交通方式,有利于歷史街區傳統風貌的保護和交通的便利。

        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地區、一座城市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最好見證。同時,作為城市文化遺產保存最完整、最豐富的地區,歷史文化街區寄托了世代生活于此人們的深厚情感,是他們美好的精神家園。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就是保護城市的“根”和“魂”。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工作是探索城市文化遺產保護途徑的一項重要成果。在當前對歷史文化城市進行整體保護難以實現的情況下,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成為城市文化遺產保護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它在歷史文化城市整體保護與文物單體保護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既是落實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主要載體,也是將城市單體文物保護整合為集中連片保護的重要措施。

        我們要在認真總結各地近年來歷史文化名街保護管理經驗的基礎上,構建和完善全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管理的體制機制和展示利用的方法手段。如果能夠順利向這一方向努力,相信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活動將成為銘刻我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前進歷程的里程碑。

        (本文為文化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保護同盟名譽理事長單霽翔在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保護同盟第二次年會上的講話,編者有刪改。)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