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領導講話 » 正文

      嚴守林業生態保護紅線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19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生態紅線是我國繼“18億畝耕地紅線”后,另一條被提升到國家層面的“生命線”,體現了黨和國家加強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的堅定意志和決心。生態紅線的提出,不僅有利于把需要保護的生態空間、物種嚴格保護起來,構建我國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也必將在維護代際公平、留給子孫后代的最大、最珍貴遺產等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已成為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必然選擇

        森林、濕地、荒漠是十分復雜的生態系統,一旦遭到破壞,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有的甚至永遠無法恢復。我國古代很早就重視山林保護,不僅設置了相應的機構,而且還劃定了一些保護區域,通過實施嚴格的法律法規來保護自然生態系統。春秋時期管子主張建立山林川澤的管理機構,設置官員,提出“澤立三虞,山立三衡”,用于保護自然生態。明代在一些特定的地區也實行森林保護政策。清代林業法制對森林的保護,除帝王陵寢外,就是東北長白山林區,因系滿清發祥之地,詔令實行大規模的封禁政策,這對保護東北原始林起到積極作用。明清時期在一些特定的地區也實行了禁獵政策。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一直試圖劃出一個界線,統籌好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間的關系,并為此推行過多種制度,如自然保護區、濕地、森林公園、重要生態功能區的劃定,建成了森林、濕地、荒漠、野生動物、野生植物等5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達2407處、總面積1.45億公頃,森林公園2948處、面積1758萬公頃,濕地公園723處、面積390萬公頃,劃定了17.8億畝國家級公益林,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生態紅線的重要作用。但是,我們也不得不看到,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破壞自然資源、侵占生態用地時有發生,生態承載力嚴重不足,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岌岌可危,已經到了非劃定生態紅線不可的地步。

        切實增強用“生態紅線”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我們充分認識到,生態紅線是黨和人民的“生命線”,是林業事業的“目標線”,是政府執政的“高壓線”,是保障和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人居環境安全、生物多樣性安全的生態用地和物種數量,構建我國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底線”。劃定生態紅線,對于保障和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人居環境安全、生物多樣性安全、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

        第一,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是構建我國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基本底線。人類長期對生態的破壞,導致了森林銳減、土地沙漠化、濕地退化、水土流失、淡水短缺、洪澇災害、物種滅絕、氣候變暖、環境污染、臭氧層破壞十大全球性的生態危機,給人類生存與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中,有八大危機是破壞森林和濕地導致的惡果,并在我國不同程度存在。我國沙化土地近174萬平方公里,有近2億畝耕地不同程度沙化;水土流失面積達295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0.7%。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生態保障。不可想象,沒有森林,地球和人類會是什么樣子。”劃定生態紅線,就是改善和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構建結構完整、功能穩定的生態安全格局,從而達到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目標。

        第二,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是中華民族實現永續發展的基本保障線。生態問題是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最為突出的問題。我國的森林覆蓋率由建國初期的8.6%恢復到現在的21.63%,僅位于世界第139位,以占全球4.7%的森林支撐著占全球23%人口對森林生態和林產品的基本需求,生態承載力和資源環境容量遠不能滿足經濟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林業建設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并要求林業部門“全面深化林業改革,創新林業治理體系,為建設美麗中國創造更好的生態條件”。劃定生態紅線,引導人口分布、經濟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促進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對于增強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第三,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前提。生態良好、人與自然和諧,這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終極目標和根本標志。沒有良好的自然生態,就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生態危機,就沒有生態文明。正是由于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掠奪和破壞,才使自然生態系統嚴重退化,難以承載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全國每年因建設項目違法占用林地高達200萬畝,其中一半以上是有林地,加上一些地區的毀林開墾,全國每年非法流失數量相當驚人。全國濕地調查結果顯示,過去10年我國濕地面積減少339.63萬公頃,自然濕地面積減少337.62萬公頃。政府行為引起的林地濕地非法流失已成為重要因素。劃定生態紅線,才能促進地方政府樹立保護生態的責任意識,科學決策、依法行政,保護好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