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湖北神農架召開的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啟動”暨中國世界自然遺產推進會上,住建部為國務院審定公布的19處第九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頒牌,作為此次山東省內唯一一家入選景區,濟南千佛山風景名勝區代表上臺領牌。
千佛山風景名勝區南依泰山,北臨黃河,位于濟南中心城南部,是“山、泉、湖、河、城”泉城特色風貌帶和濟南山水城市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總規劃面積11.12平方公里,包括千佛山、佛慧山、平頂山、蚰蜒山和金雞嶺五大景區。其中千佛山景區和佛慧山景區為核心景區,面積3.51平方公里。風景區最高點海拔460.4米,山勢陡峭,峰巒起伏,澗谷縈回,地景豐富,具有“雄、秀、奇、險、峻”的特點。地貌以侵蝕—溶蝕石灰巖丘陵和谷地組合為主,形成的石灰巖地貌景觀秀麗壯美,清朝著名文學家劉鄂曾在《老殘游記》中描繪:“仿佛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作了一架數十里長的屏風”。
千佛山古稱歷山,歷史文化悠久,以虞舜文化、佛教文化、自然生態為核心內容,是世界唯一的佛教文化與帝王文化雙元共生的名山,被譽為“佛教歷史名山,虞舜文化圣地”。千佛山是虞舜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舜曾躬耕于千佛山下,名傳四方,現景區有歷山院、舜祠、三圣殿、大舜石圖園、歷山溯源等舜文化景源;千佛山佛教文化發源可追溯至隋唐時期,留下了興國禪寺、黃石崖造像、千佛崖造像、大佛頭造像、開元寺遺址、彌勒勝苑等豐富的佛教文化景源;千佛山自然環境優越,古樹名木眾多,有佛山賞菊、歷山攬勝、千米畫廊、空谷尋幽等眾多自然景源;千佛山傳統民俗文化特色鮮明,有“三月三”民俗文化廟會、“九月九”重陽山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千佛山風景區人文底蘊深厚、自然生境豐富、地域價值顯著,是國內少有的位于城市中的自然山體景觀,也是濟南市民休閑、健身的絕佳勝地,被譽為濟南市的“城市陽臺”。
千佛山風景名勝區內植被蔥郁,森林覆蓋率高達95%以上,兼有山東省珍稀、特有植物。古樹名木眾多,有濟南地區最大、最集中的古樹群。景區內呈現“自然與人文并重”的特征,人文景觀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與自然景觀較好地融合在一起,二者相得益彰,交相輝映,共同構成風景區的景觀特色;在合理的自然環境承載力基礎上,風景區服務功能完備,景觀結構合理,生態系統完整,物種多樣和諧共生,實現了風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濟南千佛山風景名勝區是1995年山東省人民政府確定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按照省政府“抓緊劃定規劃范圍及保護地帶,編制總體規劃”的要求,2013年市城市園林綠化局會同市規劃局對《千佛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進行了修編。在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2月總體規劃通過了市規委會評審,2014年8月通過了省政府批復。2014年10月,住建部組織專家實地現場考評。近年來按照住建部有關要求,不斷完善提升景區軟硬件設施,加強綜合管理水平,于2017年3月21日獲批成為第九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風景名勝資源是中華民族珍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文化遺產,濟南千佛山風景名勝區將以此為契機,按照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嚴格保護、永續利用的原則,切實做好風景名勝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堅持與時俱進和管理手段創新,促進風景名勝區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