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以綠為綱重塑城市“里子” 海綿城市建設駛入快車道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30  

        如今,中國城鎮排水防澇系統不再以“修管子”為主,而是利用“海綿作用”,對雨水吸收和釋放乃至加以利用,彈性地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也正基于此,2016年以來,致力于解決城市內澇問題的“海綿城市”建設計劃正在地方省市迅速推進。

        以綠為綱重塑城市“里子”海綿城市建設駛入快車道

        每年雨季,“城市看海”的新聞便時不時地出現在網上,甚至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也不能免受內澇之苦。有什么樣的方法能解決城市的泄水排洪能力?老舊城市如何改造?年輕城市如何從規劃源頭上解決?這一問題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讓城市實現自然的“呼吸”,是這一難題的解決之道。顧名思義,海綿城市即指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同時,海綿城市建設將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滲水磚、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既避免了洪澇,又有效的收集雨水。

        也就是,與原來主要依靠城市排水系統相比,海綿城市則因其注重城市對雨水的自然吸納、蓄滲和就地調節而被稱為“綠色思路”。據了解,海綿城市在防治城市內澇、治理黑臭水體、改善人居環境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海綿城市是針對現有城市問題提出的,目的是解決環境與建設之間的矛盾。”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分院副院長謝映霞強調,能否緩解城市內澇災害,是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情況的最直觀標準。

        也正因此,除了天然湖泊的蓄水排洪,人工的排水體系建設也是確保城市遠離內澇的重要一環。近年來,海綿城市建設已經引起中央高度重視。2012年,海綿城市概念首次提出。據新華網此前報道,我國自2015年啟動地下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以來,截至2017年4月,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項目已建設面積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資約544億元。全國已有370個城市提出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

        目前,全國有重慶、濟南、武漢、福州等30座海綿城市試點城市。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啟動消除城區重點易澇區段3年行動,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滲出進行利用——作為緩解城市內澇的重要手段,海綿城市的建設正在全國陸續鋪開。眾多業內專家則指出,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不斷推廣,這是實現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

        從各地規劃方案劃定的時間表來看,大多城市目前仍處在布局階段。值得注意的是,在政策驅動與訂單支撐雙重催化下,多家機構普遍表示,海綿城市主題持續性熱度可期。具體來看,危機頻現將催生建設海綿城市的迫切需求,政策和試點不斷超預期反映國家層面的堅定態度,有望爆發一波海綿城市的投資熱潮。業界普遍預測,針對海綿城市領域,從地上的園林建設,到地表的非硬化地面及滲水鋪裝,再到地下的排水管網收集和處理,多個環節均蘊含著市場契機。

        另據證券日報此前報道,迄今包括東方園林在內已有12家涉足海綿城市的上市公司披露中報業績預告,其中,業績預喜公司家數達到7家,占比近六成。更為利好的消息是,有機構研報指出,近期將是海綿城市加速推進的爆發期,綠色發展理念將催生建設海綿城市的迫切需求,從而有望開啟萬億級的投資空間。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