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領導講話 » 正文

      住建部副司長章林偉詳解海綿城市始末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7-14  

        一、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海綿城市建設意義重大

        我國正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城市建設取得顯著成就,同時也存在開發強度高、硬質鋪裝多等問題,導致下墊面過度硬化,改變了城市原有自然生態本底和水文特征。以我國北方為例,城市開發建設前,在自然地形地貌的下墊面條件下,70%~80%的降雨可以通過自然滯滲進入地下,涵養本地生態和環境,只有20%~30%的雨水形成徑流外排;而城市開發建設后,下墊面硬化導致70%~80%的降雨形成徑流,僅有20%~30%的雨水能夠入滲,呈現了相反的水文特征。研究表明,一個地區的自然水文特征發生10%的變化,就會對當地的生態和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變化超過30%,就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出現生態退化。城市開發建設破壞了自然的“海綿體”,導致“逢雨必澇、雨后即旱”,同時也帶來了水環境污染、水資源緊缺、水安全缺乏保障、水文化消失等一系列問題。這些現象在我國已十分普遍。

        發達國家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也曾出現過類似情況,他們及時調整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理念,通過控制雨水徑流,有效應對了上述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針對中國城鎮化發展要求,提出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的要求。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2014年10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2015年1月,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發布了《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2015年7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價與考核辦法》,啟動了我國海綿城市建設工作。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海綿城市建設是城市發展的方式,并確立了未來我國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目標和基本原則,是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個重要行動綱領。

        海綿城市建設本質是通過控制雨水徑流,恢復城市原始的水文生態特征,使其地表徑流盡可能達到開發前的自然狀態,即恢復“海綿體”,從而實現修復水生態、改善水環境、涵養水資源、提高水安全、復興水文化的五位一體的目標。通過人工和自然的結合、生態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結合、地上和地下的結合,既解決城市內澇問題、水體黑臭的問題,又可以調節微氣候、改善人居環境。

        我們應該充分認識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海綿城市建設是“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內容。海綿城市建設涉及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與新區建設、舊城改造以及棚改緊密相關,涉及房地產、道路、園林綠化、水體、市政基礎設施等建設,能夠有效拉動投資。據初步估算,如果全國新區開發和舊城改造按照海綿城市理念實施,每年可以形成投資量近萬億元。

        (二)海綿城市建設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通過海綿城市建設,保護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生態敏感區,結合綠色建筑、低影響開發建設(LID)以及綠色基礎設施建設(GI),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調節雨水徑流,充分利用天然植被、土壤、微生物凈化水質,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行為對原有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

        (三)海綿城市建設是城鎮化綠色發展的重要方式。可以保證城市生態空間,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調節城市小氣候,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同時,也為生物特別是水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恢復城市生物多樣性,營造生態、優美的景觀環境。

        (四)海綿城市建設對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十三五”期間將是中國經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成敗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縱觀發達國家走過的歷程,起初也是先污染后治理,之后從綠色發展中尋求產業和技術升級,實現新的一輪經濟發展。綠色城鎮化發展同樣在中國經濟建設中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海綿城市建設作為未來一段時期中國城鎮化走綠色發展道路的重要舉措,必將助力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