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20%增速 水環境治理市場大格局已來臨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7-19  

        2017年是環保政策年,國家對大氣污染、土壤污染和水污染發布了專項防治行動計劃,并出臺了多個配套政策,對我國環保治理工作給予了極大支持。

        隨著污染事件的頻繁出現,國家對水環境治理的重視程度再次提升,并加大投資力度。據統計,我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保持著近20%的年均增長速度。

        在生態文明、“兩山論”以及《水十條》等政策引導下,水環境治理市場正在加速釋放。據預測,水環境綜合治理市場總量將達到4.6萬億,2017至2018兩年,將出現水環境綜合治理的市場高峰,兩年的市場總容量將超過2萬億。

        今年也是黑臭水體處理指標完成之年,根據2015年4月發布的“水十條”內容,“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要于2017年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體”。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也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業界普遍預測,在政策驅動和市場需求之下,今明兩年將迎來水污染綜合治理投資高峰,萬億級市場空間有望釋放。

        據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臺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3月,全國黑臭水體共有2082處,完成治理的占比僅為35%,且此處的“完成治理”一部分僅是階段性的完成初步處理,即單純的將水體從黑臭狀態解救出來。水環境治理市場任重道遠,更要從源頭根治。

        黑臭為何難治?什么技術才能適應具體情況,達到較好效果一直是業內關注的問題。 

        2015年9月,住建部與相關部門組織制訂了《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明確了多種治理技術。在技術路線選擇上,需要遵循“適用性、綜合性、經濟性、長效性和安全性”原則。截污納管、面源控制等控源截污技術,垃圾清理、生物殘體及漂浮物清理等內源治理技術,岸帶修復、生態凈化、人工增氧等生態修復技術以及活水循環、清水補給、就地處理、旁路治理等技術都將得到應用和發展。

        對公眾來說,最關心的莫過于身邊的河流何時脫離黑臭,重現清流。為此,大家積極響應“水十條”中 “鼓勵公眾參與,接受社會監督”的要求,主動承擔部分責任,在民間河長制下推動城市黑臭水體整治、保護環境和公眾健康。

        如今,水環境綜合治理行業新格局正在悄然形成,對企業而言,既是機遇亦是挑戰。相關企業應義不容辭地承擔起責任,在全產業鏈生態技術平臺下,利用“水資源、水環境、水景觀”的“三位一體”+水務城市水系綜合治理理念,積極引領城市黑臭水體防治,為市民還原一片碧水清源。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