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兩部委接連“點剎”為特色小鎮糾偏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7-26  

        作為國家級特色小鎮的兩個主管部委——國家發改委、住建部近日接連就特色小鎮發展中的一些亂象進行警示。相關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剎車”主要是特色小鎮的糾偏,很必要也很及時。

        嚴禁寬馬路、大廣場、大公園

        在《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保持和彰顯特色小鎮特色若干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要求,要尊重小鎮現有格局、不盲目拆老街區。順應地形地貌。小鎮規劃要與地形地貌有機結合,融入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要素,彰顯優美的山水格局和高低錯落的天際線。嚴禁挖山填湖、破壞水系、破壞生態環境。

        嚴禁盲目拉直道路,嚴禁對老街區進行大拆大建或簡單粗暴地推倒重建,避免采取將現有居民整體遷出的開發模式。

        要保持小鎮宜居尺度、不盲目蓋高樓。建設小尺度開放式街坊住區。應以開放式街坊住區為主,尺度宜為100—150米,延續小鎮居民原有的鄰里關系,避免照搬城市居住小區模式。

        在特色小鎮里,營造宜人的街巷空間。保持和修復傳統街區的街巷空間,新建生活型道路的高寬比宜為1:1至2:1,綠地以建設貼近生活、貼近工作的街頭綠地為主,充分營造小鎮居民易于交往的空間。嚴禁建設不便民、造價高、圖形象的寬馬路、大廣場、大公園。

        特色小鎮要建設適宜的建筑高度和體量。新建住宅應為低層、多層,建筑高度一般不宜超過20米,單體建筑面寬不宜超過40米,避免建設與整體環境不協調的高層或大體量建筑。

        嚴禁亂起洋名 禁建“大、洋、怪”

        針對一些地方出現的“洋小鎮”現象,住建部《通知》指出,特色小鎮要傳承小鎮傳統文化、不盲目搬襲外來文化。

        首先要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小鎮傳統格局、歷史風貌,保護不可移動文物,及時修繕歷史建筑。不要拆除老房子、砍伐老樹以及破壞具有歷史印記的地物。

        其次要活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挖掘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

        同時要體現文化與內涵。保護與傳承本地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獨特文化標識和小鎮精神,增加文化自信,避免盲目崇洋媚外,嚴禁亂起洋名。

        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新建區域應延續老街區的肌理和文脈特征,形成有機的整體。新建建筑的風格、色彩、材質等應傳承傳統風貌,雕塑、小品等構筑物應體現優秀傳統文化。嚴禁建設“大、洋、怪”的建筑。

        避免特色小鎮 流失文化基因

        針對上述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展規劃司負責人日前也表示,由于部分地區對內涵及政策理解不到位、認識有偏差,確實出現了政府大包大攬、盲目擴張、重數量輕質量、“重形輕魂”以及房地產化等不當傾向,這都需要引起高度關注和警惕,應及時加以糾偏和規范引導。

        事實上,在此之前,很多專家和業內有識之士已經對各地特色小鎮的盲目上馬、“大躍進”等現象提出預警。在日前舉辦的2017首期“政府招商引資的模式創新”公益培訓班上,中國企業園區國際合作聯盟主席吳昀國面對聽眾,根據自己對上百家園區的調研情況表示:凡是沒有系統規劃、沒有產業支撐、沒有特定要素、不能形成價值鏈條的小鎮項目,至少80%—90%都不會善終。

        參與了多地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行業專家、綠維創景戰略規劃研究院院長屠長風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兩部委緊急“剎車”、糾偏很及時。

        屠長風認為,特色小鎮的出現本身便是在過去“土地經濟”背景下的城鎮化建設尋找新的突破口。特色小鎮的打造,是為了人民生活得更美好。“如果特色小鎮還是以賣房子為目的的開發項目,不僅會造成特色小鎮發展上的舉步維艱,惡果還將是造成文化基因的流失”。

        在他看來,人文情懷、低碳生態和智慧互聯是特色小鎮的三大核心價值。此次的糾偏,上述方面均有所體現和強調。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