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揚州大學建筑科學與工程學院建筑系的師生走進泰州歷史文化街區,對其中的每一座古建筑進行系統詳細的測繪工作。據了解,該校已連續18年開展古建筑測繪與記錄存檔工作,迄今已為揚州、泰州兩市的絕大多數古建筑完成了3D建模,建起了一個“古建筑基因庫”,也為城市規劃部門提供了詳實的數據。
泰州歷史文化街區
泰州作為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城,較為完整的保留了幾個大規模的歷史文化街區,有著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為了有針對性地保護好每一座古建筑,記錄下這些古建筑原始的模樣,為今后的修繕與保護提供數據支持,揚州大學建筑科學與工程學院的青年志愿者頂著烈日走遍了位于泰州歷史文化街區的北阮巷、南阮巷、迎幸巷、鵝頸灣巷、繆家巷、漁行大街和板橋河,開展古建筑測繪建模工作。
炎炎烈日下,小組成員用水準儀等測量工具精確的測量建筑的各項數據,之后用紙筆繪出建筑的草圖,將測量到的數據一一記錄下來。檁條、望磚、椽子、瓦片,他們的測量精確到每一塊磚,每一片瓦。在幾天風吹日曬的測量工作后,小組成員轉向了下一步工作——繪圖。將每一座建筑以精確的測得數據在工程制圖軟件CAD中繪成古建現狀圖,并將有所破損的古建筑用軟件進行復原得到復原圖,即根據建筑學知識將這些建筑恢復成建成之初的模樣。最后一步,根據復原圖建成3D空間模型,經過渲染和PS技術制成效果圖,存入電腦數據庫中。
“很多建筑年代久遠,為了方便生活,一些居民會私自對房子進行改造,甚至增建。這導致有些建筑外部比較凌亂,新老部分混搭嚴重,給測繪工作帶來了一定難度。”團隊指導老師張建新表示。為了能真實反映建筑的原本面貌,他一直要求學生們務必做到真實、準確。同時,復雜的周邊環境也給測繪小分隊工作帶來了不少難度。“市內的傳統建筑周邊環境復雜,無法使用現代工具,只能使用最基本的人工測量。”小分隊成員楊麗健同學表示,“希望通過這次的工作,能夠為泰州歷史建筑的保護出一份力,推動揚泰地區古建保護的數字化進程。”
“測繪工作不但為城市的古建筑做了一次大規模普查,而且對這些古建筑進行了收錄,讓規劃部門能夠更有針對性地保護和修繕這些‘建筑文物’,也為城市留下了可永久保存的文化印記。”張建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