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農業、旅游+地產、旅游商+互聯網、旅游+金融、旅游+文化、旅游+體育……隨著持續深入推進的產業大融合,青海旅游新業態次第開花,極大豐富了青海旅游內涵,提升了青海旅游品質,擴大了青海旅游消費。
美麗視野:
1.產業融合— —推進青海全域旅游
為了適應旅游業發展需求,國家旅游局制定了旅游業三步走戰略;我省旅游業結合省情制定了近期加快提升旅游業發展行動方案,以及“十四五”末的旅游目標。如今,全國將“全域旅游”提升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日程,成為各地區發展的目標。旅游業與其他產業、旅游與第三產業的其他行業間的相互融合,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必然要求。
未來幾年,我省將全力推進《青海省加快旅游業發展提升行動方案》,重點實施“ 616 ”行動,實現全域旅游,必然要千方百計促進旅游業與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其它行業融合發展,進而促進全領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所謂全域旅游,就是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各產業融合發展,必然推進全域旅游的發展;而全域旅游的發展正是旅游業與其他產業大融合的必然結果。
2.產業聯動— —多元發展融合生輝
針對第一產業— —農牧業發展需要轉型升級,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尋求突破,農牧民增收致富需要新途徑。針對第二產業— —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新理念、新要求、新形勢下,工業產業結構調整迫在眉睫,重化工比重過大、新能源產業受政策市場影響。針對第三產業— —文化、旅游、體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有強勁的生命力,金融、信息、物流、醫療等現代服務業仍需加大培育力度。
旅游融入農牧業,讓鄉村更具活力。鄉村旅游日漸成為旅游扶貧的主陣地,旅游扶貧成為全省扶貧的生力軍,在我省扶貧領域顯示出巨大的活力和強勁的生命力。 2016年,我省加大政策扶持凝聚扶貧合力、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創新扶貧模式,最終,青海湖、西寧市鄉趣園、青海高原酩餾影視文化村等11個首批景區帶村、能人帶戶、公司+農戶旅游扶貧示范項目,受到國家旅游局通報表彰。全省243個旅游扶貧重點村有43個實現脫貧、退出。 “十二五”期間,我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5個、示范點15個,農(牧)家樂3016家, 14萬農牧民從中受益。
今后一段時期,將建設一批有山水依托、鄉土記憶的旅游名鎮名村,在全省現有10個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的基礎上,繼續打造5 — 10個國家特色景觀旅游名鎮, 5 — 10個全省特色景觀旅游名村。大力推進鄉村旅游項目,力爭每年新增鄉村旅游接待點200家, 2019年全省鄉村旅游接待點達到3800家;每年評定星級鄉村旅游接待點100家, 2019年達到1000家;每年新創建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20家,2019年達到170家;各縣結合當地實際,大力推進鄉村旅游扶貧項目建設。
旅游邂逅文化,給景區賦予靈魂。 “那一年,我們相逢在美麗的青海湖;那一年,青海湖的記憶變得模糊;只有那格桑花淡淡的花香在心頭漂浮,只有那百靈鳥清脆的歌聲還飄蕩山谷……”歌聲唱出了青海湖的自然美,也唱出了青海湖的人文美。一首歌,可以唱紅一個景區。近年來,我省十分重視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旅游部門組織創作了《最愛青海》、 《走進青海》、 《青海不再遙遠》、《美麗中國從青海出發》、《那一年,青海湖》、 《天路》等一批描寫青海自然美景、表現青海歷史人文、展現青海人民歡樂生活的“青海旅游組歌”。
互助土族自治縣小莊村自80年代經營農家樂以來,就將土族歌舞融入到旅游接待當中,直到現在成立互助土族故土園,將土族民俗文化元素不斷地傳承并發揚光大,并于2016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這是旅游與文化融合的最典型的案例之一。
今后一段時期,我省將進一步實施“文旅融合”,發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演藝產業,提升來青游客人均消費水平。支持手工藝品制售和“非遺”項目進景區建設。鼓勵民族、民間、民俗文藝團體和專業藝術院團與旅游集散地、重點景區的合作,至2019年打造3至5臺形式多樣、特色鮮明、游客喜聞樂見的演藝劇目。以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西路軍紀念館等為依托,發展紅色旅游。
3.融匯交通— —破解青海旅游瓶頸
隨著自駕游、自助游等旅游新興業態的發展,對交通的基礎設施的要求越來越高。近年來,鐵路方面:蘭新鐵路客運專線投運標志著青海省正在駛入高鐵時代。西格鐵路關角隧道鋪軌開通,實現青藏線大提速,由蘭新鐵路、蘭青鐵路、青藏鐵路、格敦鐵路串聯成的鐵路網正在形成。公路方面:青海旅游公路建設實現突破性進展,實現西寧至塔爾寺、西寧至青海湖、當金山(敦煌)至格爾木、德令哈至大柴旦等高速公路的貫通。到目前,全省高速公路(含一級公路)通車總里程達3000公里,以西寧為中心、連接7個市州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覆蓋全省58.7%的縣級行政區,普通國道二級及以上公路比重達57% ,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6萬公里。民航方面:建成投運西寧機場二期、德令哈、花土溝機場,果洛機場成功校飛,祁連機場和格爾木機場改擴建工程開工建設,形成“一主六輔”民用機場建設格局,開通西寧到泰國、韓國直航國際和臺灣地區航線,國內航線聯通46個城市。
今后,我省將進一步加大旅游與鐵路、民航、公路等部門協作,壯大旅游交通運輸產業。以“旅游專列、旅游包機、旅游包車”等方式促進旅游客運專線、旅游民航專線、景區旅游環線。 “十三五”期間,完成續建祁連機場和格爾木機場改擴建工程,建成青海湖、久治機場,實施西寧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全面形成“一主八輔”民用運輸機場運營格局,規劃布局貴德、同仁等通用機場。加快推進青海省境內國家高速公路主骨架建設,加快建設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旅游公路,按照“一帶一路”戰略的整體布局,抓住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高鐵開通的契機,加強區域合作,資源共享,互送客源,形成宣傳合力,打造“絲路—高鐵”品牌,實現與絲路主通道互聯互通。將為青海省提升旅游品質,促進區域旅游融合。
4.觸網經營— —青海旅游揚帆遠游
如今,在信息化時代的大潮中,互聯網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大眾旅游、全域旅游正是憑借這互聯網的橋梁,插上騰飛的翅膀,揚帆遠航。
2016年底,青海旅游大數據平臺建立。通過平臺,可以了解到每天進入青海的客流量;當你想了解“青海湖”時,通過在青海旅游網搜索引擎中輸入“青海湖”,馬上可以看到針對青海湖的各類信息;當你通過網絡預訂酒店,入住的時候直接拎包入住;當你想去旅游時,可以不出家門,在網上通過360°實景來虛擬地體驗旅行的過程……從游客的旅游體驗,到旅游企業的營銷方式,再到政府部門的旅游管理,互聯網的力量已經滲透到旅游的方方面面。
汽車租賃行業、飲食業等傳統行業經營者紛紛加入各大團購網站和淘寶、攜程等電商平臺。各行各業都在迫不及待地分享著“互聯網+旅游”這場盛宴。 O2O模式在青海旅游相關產業中的逐漸滲入,讓用戶無論在哪,對著手機微信喊出“我現在在什么位置”、 “附近哪里有飯店”、 “哪家酒店客房有優惠”這些問題時,都能在幾秒鐘內收到準確回復。
下一步,青海將培育一批“互聯網+旅游”示范企業和“互聯網+旅游”創新業態。鼓勵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產學研用合作的“互聯網+旅游”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大力實施“旅游+ ”工程。充分發揮各領域對旅游的拉動、融合、催化、集成作用,提升旅游業發展水平。實施“旅游+ ”工程,催生新的經濟形態,并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環境。推動“文化+旅游”,創造文化旅游新亮點; “體育+旅游”,打造一批戶外運動和時尚健康旅游基地; “工業+旅游”,發展工業觀光、體驗旅游; “紅色+旅游”,豐富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和線路產品; “教育+旅游”,打造一批研學旅游基地; “醫藥+旅游”,推出醫療康體旅游; “宗教+旅游”,推進宗教研學和心靈凈化游。
生態文明社會的到來,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為我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生態文明的理念,成為我們工作的指導方針;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為旅游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產業融合的大趨勢,順應了人民生活方式轉變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大需求。
“旅游+ ”的大趨勢、大變革、大融合、大發展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