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萬育攝
日前,記者從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獲悉,在大會籌備階段,為落實市領導提出的“勤儉辦會、辦城市”要求,市城管局市容環境指揮部以舉辦國際植物學大會為契機,以打造中國最干凈的城市和打造世界著名花城為目標,杜絕市容環境大拆大建、巨資投入,在原有工作上探索新管理方法,實施城市精細化管理等等。
技術創新造城市景觀:營建立體花壇燈光夜景
花卉草木無疑能給單調的鋼筋水泥帶來蓬勃生機。目前,在會展中心、深南大道等區域已營建了8處大型立體花壇和多個燈光夜景。但這絕非臨時打扮的“妝容”,而是將長期融入城市形象的特色景觀。2016年底,深圳市城管局即出臺了《深圳市打造“世界著名花城”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
如何讓繁花在高樓林立中茁壯生長,始終是一道操作難題。然而,深圳市在技術創新中找到了答案。首先,這一批新建花壇均采用穴盤育苗方式,既降低了培育成本,又減輕了維護難度;其次,通過改善供水系統將水直接供至花壇根部,避免了傳統的漫灌噴灌所帶來的資源浪費;再次,花城辦因地制宜,根據深圳常年高溫潮濕的氣候特點,選擇耐熱喜濕的良種,如朱瑾牡丹、醉蝶花等。
紅花的綻放,怎能沒有“綠葉”的點綴?讓燈光夜景點綴繁花似錦,是深圳的獨特選擇。日前,市城管局在福田中心區高層樓宇制造了燈光壁畫5幅,包括星河中心、國創中心植物學LOGO等。其中,最受市民矚目的是位于城市中軸線的市民廣場的 “時間廊”——以19個舉辦國際植物學大會的城市及時間為軸線,廣場的璀璨華燈與花壇連廊交相輝映,向往來的市民展示全球植物研究領域的最高盛會風采,倡導市民“關注植物,關注未來”。
治理創新助城市凈化:整治城中村復位城市家具
“打造全國最干凈城市”是城市質量提升年的一項重要工作部署。毋庸置疑的是,廣受市民詬病的“臟亂差”城中村,是城市凈化不得不克服的頑疾。據統計,我市各區共有1100個城中村需進行整治提升。截至2016年底,第一階段全市各區共完成81個“示范村”和106個“達標村”創建任務,第二階段的城中村市容環境整治提升工作也正推進,目標在2017年完成281個新整治任務。在這組數據的背后,是我市對城中村整治的新思路。
全面實現凈化是城中村整治的基礎。針對以往檢查發現的臟亂差現象,市城管局在各區各街道首抓“地面凈”與“立面凈”,尤其是垃圾雜物亂堆放、垃圾收集點臟亂差、垃圾桶破爛不潔不密閉等較嚴重的問題,并對建筑立面進行全面清洗,重塑良好居住環境。
賦予城中村文化特色的做法,更見我市整治工作的創新。涂鴉畫巧添,舊樓換新顏——西鄉鐵崗村化作“中國第一漫畫村”。挖掘傳統“疍家文化”,打造濱海特色風貌,則給日新月異的鹽田區增添了歷史底蘊和文化韻味。
以報刊亭為首的城市家具管理缺位,同樣是城市凈化道路上的絆腳石。長期以來,“客串”雜貨亭的報刊亭不在少數,占道經營、超線擺賣、亭體周邊亂堆放等問題更成“標配”。市城管局“查處、規范”雙管齊下,取締無證及違規經營者,規范經營范圍與設置地點,讓報刊亭回歸“本色”,名副其實地承擔起城市文化建設功能。
作風創新塑城市形象:“用腳步丈量深圳”
自2017年初,深圳市城管局在全市城管系統創建并推行“行走深圳”一線工作法,用腳丈量深圳每一寸土地,用心管好城市每一個細節,把“精心、精細、精準”貫穿城市管理工作的全過程,形成一種全新的城市管理治理模式。
“行走深圳”不是到此一游式的走馬觀花,而是身體力行式的發現并解決問題。接地氣的一線工作方法,使得市容環境的改善立竿見影。廣為市民熟知的“公廁革命”正是用腳“走”出來的。公共廁所作為不可或缺的城市設施,其設施及衛生的維護直接影響著市民及游客對于城市的直觀印象。“公廁革命”的具體實行,貫穿于前中后期全過程——前期制定明確的建設標準、中期對設施開展升級改造、后期委托專業機構進行測評并定期向市民公布。
同時,“行走深圳”亦是整治長期的“三亂”現象的一把利刃。截至6月底,深圳全市各級城管執法部門共清理“三亂”1125004宗,查處派發宣傳品小廣告21179宗;共清理亂擺賣342701宗,拆除亂搭建14436處;查處亂堆放10210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