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中國綠色建筑幾大難題亟需解決,高星級占比不足兩成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8-11  

        “近十年一大批節能示范建筑,實際運行能耗都高于同功能一般建筑”。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設計標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高級建筑師秦盛民表示,“首先,我們的評價標準出問題了,現行標準重措施輕結果,新標準的修改方向肯定將是以結果評價為導向。”

        中國綠色建筑發展中存在諸多問題

        7月28日,在成都IFS舉行的“綠動中國·科煥成都”2017綠色與人居高峰論壇上,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高級建筑師秦盛民發表題為“綠色建筑發展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和思考”的演講。

        他表示,中國綠色建筑發展速度非常迅猛,但也可以發現高星級占比相對偏少,運營標識更少,說明大多數還停留在圖紙階段。

        據秦盛民透露,“部分綠色建筑甚至連節能標準都不能滿足。”2014年江憶院士帶領清華的研究院團隊對各地綠色節能示范建筑調研的一個結果:“近十年一大批節能示范建筑,實際運行能耗都高于同功能一般建筑”。

        據悉,LEED標準也出現同樣問題,美國獲得綠色建筑評估體系(LEED)認證的綠色建筑中,70%實際運行能耗高于同功能一般建筑。

        在本次鳳凰網和荔園集團聯合主辦的“綠色與人居高峰論壇”上,四川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土木建筑學會綠色建筑專業委員會前主任、教授級高工韋延年在“全面認知綠色建筑,提升綠色建筑質量”主題演講中指出,“綠色建筑在我國推進實施已多年,至今仍存在‘三不缺’和‘三缺’”。

        “中國綠色建筑領域不缺引領綠色建筑實施和發展的政策、目標、不缺綠色建筑設計規劃和評價標準、不缺綠色建筑技術集成體系;缺有力的助推和激勵政策、缺求真務實的具體實施和認真負責的監督管理、缺社會的認知、共識和積極的支持。”韋延年講道。

        四川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土韋延年還表示,目前,綠色建筑有國家評價標準、設計規范和四川省地方評價標準、設計規程。國家評價標準與省的評價標準,國家設計規范與省的設計規程,以及各地區的設計與要點,的確存在不協調和不一致的問題。

        綠色建筑是國家確定的趨勢不可逆轉

        “綠色建筑既是時代進步的呼喚,也是企業發展的自覺行動,更是消費者訴求的體現。”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秘書長王惠敏表示,在企業實踐綠建方面,從最早的各級開發企業零星參與到現在大型房企引領趨勢。綠建是國家確定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

        在本次“綠色與人居高峰論壇”上,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秘書長、“廣廈獎”評選活動辦公室主任王惠敏從“綠建?”“現狀?”“趨勢?”等三個核心層面,剝繭抽絲,解讀分析中國綠色建筑發展歷程。

        據王惠敏透露,中國綠建現在已有比較完善的標準體系,每年全國約有近千個綠建項目申請標識評價認證,約2億平米。在政策扶持方面,都是地方自己制定,有的拿到運行標識就可以申請財政補貼,每平米15-45元之間。

        截至目前,萬科集團、朗詩集團、荔園集團、綠地集團、碧桂園集團、恒大地產、中海地產、首開集團、華潤置地、嘉里建設、招商地產、金茂集團、遠洋集團、萬達集團、瑞安地產等成為中國綠色地產開發商企業典型代表。

        中國綠色建筑評價標識認證、美國健康建筑WELL認證、LEED認證相關咨詢顧問朱文敏在本次“綠色與人居高峰論壇”上以專家的視角,對綠色建筑認證體系方面作了全面解讀。

        據朱文敏介紹,綠色建筑在中國的發展已經15年了,而綠色建筑第三方認證也逐步發展成為認定綠色建筑項目的主流方式。目前,國內接受度最高的綠色建筑認證體系分別是以政府推動為主的中國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體系和以市場需求引導為主的美國LEED認證體系。

        從項目數量的變化來看,綠色建筑項目在近10年內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呈現出高速的增長態勢。從項目認證級別的分布來看,國內綠色建筑項目表現出追求高起點、高標準的特點。綠色建筑認證在諸多高端項目中成為必不可少的產品特征之一。從綠色建筑項目地域的分布來看,北上廣深的綠色建筑項目最多,經濟實力雄厚的二線城市也發展迅猛。從某種意義上說,綠色建筑也可以作為房地產行業“品質提升”和“消費升級”的一個方向。

        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中國進入建筑4.0時代

        綠色建筑(Green Building)是指在全壽命周期內,最大極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荔園綠色建筑研究院院長李太欣認為,縱觀歷史,中國居住建筑已經經歷了4個時代,目前更是邁入4.0時代。建筑1.0時代“有瓦遮頭”;建筑2.0時代“居者有其屋”;建筑3.0時代“高大上的豪宅”;建筑4.0時代“綠色、環保、健康”。

        據介紹,2017年,荔園集團出資,聯合綠色建筑、綠色科技的著名專家、學者、媒體聯盟等共同成立荔園集團綠色建筑研究院,這是廣東省首個以綠色建筑為主題的智囊研究平臺。

        荔園集團綠色建筑研究院以綠色建筑、健康住宅標準、綠色家裝、裝配式建筑、標準化產品等課題為研究方向,以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為主,致力于將《綠色建筑標準》細化細分為荔園集團實施應用標準,研究及業務工作涵蓋生態、資源、水源、環境等多個研究領域。

        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高級建筑師秦盛民表示,綠色建筑應該是與自然和諧的,從選址、布局到每個局部細節都能順應自然,合理應用適應自然條件的技術,達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舒適健康的建筑。從建設項目的最初階段就需要有順應自然,減少對抗自然的主動意識,并貫穿始終。

        綠色建筑是綠色發展理念在建筑產業發展中的具體體現。“綠色”往往是與“生態”并列,都是與“人”的生存、發展關系定義其內涵。四川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土韋延年提出,“提高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實效,是提升綠色建筑質量的關鍵。一要認真求實地制定地方標準;二要提出按地方標準進行設計和評價的規定。”

        韋延年還表示,在建筑的綠色設計和綠色建筑評價標識中,應適時地根據實際情況,從要求盡可能提出項目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統一分析報告,到必須有項目全壽命期內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統一分析報告。

        “經濟、適用、綠色、美觀”是我國的建筑方針。這表明綠色發展理念已融入我國的建筑發展方略。朱文敏認為,“未來,綠色健康建筑項目將站在’科技’與’人文’的交叉口,深刻改變’人類、建筑和自然’三者的關系”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