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沿河景觀打造 南京內秦淮河上將再現南唐盛景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8-15  

        南唐歷史短短38年,其興也勃,其亡也忽,但它在南京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內秦淮河就是其中之一。今年,秦淮區在推進內秦淮河東段水環境綜合整治時,將在沿河景觀打造中重點融入南唐繪畫、詩詞、雕塑等藝術,以歷史時間為軸,再現南唐的興起、繁盛與衰落,讓市民在享受濱水空間的同時,更加深入地了解秦淮母親河所蘊含的歷史與文化。

        內秦淮河東段景觀“秦淮夜宴”效果圖

        內秦淮河東段起自逸仙橋,西至東水關,全長2.3公里。為使母親河恢復昔日靚麗容顏,秦淮區從去年起對秦淮河東段進行水環境綜合整治,已于去年底前完成了水體整治,水質告別了黑臭。今年,工程將在保證“水清”的同時,重點實現“岸綠景美”。記者8日下午在逸仙橋邊看到,水下曝氣裝置不斷釋放著氧氣,水比過去清澈了很多,水面看不見一片漂浮垃圾。沿龍蟠中路西側豎起了圍擋,河兩岸步道上的雜物已經清除,部分單位拆除了侵占河道藍線的建筑物,工人們正在切割岸邊的鋪裝石塊,進行欄桿施工。現場負責人沈軍告訴記者,正在進行的工程將打造貫通沿河慢行系統,增加街頭綠地,進行駁岸修復及二級平臺綠化整治,把河兩岸營造成為居民的濱水休閑空間。

        最早,內秦淮河東段是五代十國時的南唐先主李昇在作為楊吳權臣時所挖掘的“楊吳城壕”,也就是護城河。因此在沿河景觀打造上,鎖定南唐文化為主題,選取玄津橋、復成橋、大中橋周圍的多個地段,以歷史時間為軸,依次反映南唐的興起、繁榮與衰落。

        《韓熙載夜宴圖》是南唐最為今人熟知的繪畫作品,生動刻畫了南唐統治階級的生活場面。“南唐夜宴”的場景將在玄津橋西側再現。此處景觀在保留原有健身用地和景觀亭的基礎上,建設水榭碼頭、夜宴景墻、親水平臺、休閑坐凳、景觀雕塑等。其中“夜宴景墻”著重表現《韓熙載夜宴圖》描繪的官宦人家行樂場景;景觀雕塑擬以南唐先主李昇欽陵出土的“男女優伶舞蹈俑”為藍本,這些陶俑面部表情生動、傳神,反映出南唐前期藝術繁榮、歌舞升平的景象。

        “南唐夜宴”往西,沿河道兩岸分別設計了“南唐清秋”、“城壕變遷”、“驛亭揚舲”等景觀。“南唐清秋”來自后主李煜詞“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重點刻畫“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位于玄津橋和復成橋之間;“城壕變遷”位于大中橋北、河道西側。

        在大中橋北、河道東側,原有一驛亭,名為白下亭。王安石詩“門前秋水可揚舲,有意西尋白下亭”,此處為水路出發地,揚舲即揚帆啟程之意。南唐亡國后,后主李煜不得不離開皇宮,北上汴梁成為階下之囚。“驛亭揚舲”,難免令人想起“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的感傷。

        玄津橋始建于明初,是官員們由西安門出入皇宮的必經之路,使用頻繁。由于它極具歷史價值,景觀設計在玄津橋和逸仙橋之間“插播”了一段明代歷史,命名為“玄津朝闕”,“闕”即為由此橋進入皇宮之意。工程涉及的4座橋,即逸仙橋、玄津橋、復成橋、大中橋,均將進行立面改造。

        “我們的遠期目標是結合水體凈化及周邊小區的建筑立面改造,增加水上休憩碼頭,完善水上游線,將內秦淮河東段打造成為具有南京特色的城市名片。”沈軍說。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