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新疆:濕地保護管理體系日趨完善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8-23  

        濕地與人類的生存、繁衍、發展息息相關,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它不僅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環境功能和效益,被譽為“地球之腎”。

        新疆有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和人工濕地四大類濕地,總面積達5922萬畝,位居全國第五位,濕地保護面積達3170萬畝,保護率達到53.52%,高于全國43.51%的平均水平。

        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提出,緊緊圍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要始終堅持生態保護第一,把發展建立在生態安全的基礎上,切實保護好新疆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讓新疆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要積極推進重點生態工程,加強重要濕地保護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以來,自治區黨委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而作為“地球之腎”的濕地,在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新疆,也得到了精心“呵護”。

        8月13日7時30分,當多數人還在睡夢中時,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管護員王友林已整理好工作所需的“裝備”,前方等待他的,是每天必走的十幾公里巡護路。

        一片一片的蘆葦隨風搖曳,成群的飛鳥不時從水面上掠過,這平日里對王友林來說司空見慣的場景,此時卻在晨曦中顯得更加美好。“只有出來得早,才能看到這樣的美景呀!”王友林說。

        其實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王友林的工作不需要起這么早,只是因為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近期迎來了候鳥育雛期,他每天除了巡護之外,還要去“看望”一下白鷺、綠頭鴨、紅嘴鷗等幼鳥的生長情況,確保它們的成長環境絕對安全。

        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是世界候鳥第三號遷徙線重要的棲息地之一,每年都有數百萬只候鳥途經這里休憩后再南遷或北飛。

        如今的候鳥“樂園”曾經卻是遍地牛羊的“牧場”。“還沒有保護的時候,牛和羊都快把濕地的草吃光了,到處都是光禿禿的地面,一點也沒有濕地該有的樣子。”想起以前,王友林感慨地說。

        為了有效管護濕地,2008年起,瑪納斯縣啟動“退耕還濕、退牧還濕”工作,逐步恢復濕地的本來面目。2011年3月25日,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被國家林業局批準為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試點,2016年8月16日通過國家驗收,同年9月正式掛牌國家濕地公園。

        據統計數據顯示,從2011年至今,瑪納斯縣累計投入2.95億元進行濕地公園保護與恢復建設,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從原先不到10萬平方公里增加到17萬平方公里,水面升高了1米。

        通過“多管齊下”的保護措施,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有野生動物331種,比2011年成立濕地公園前增加100余種,其中金雕、黑鸛、白尾海雕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7種,灰鶴、蓑羽鶴、大天鵝等國家二級保護鳥類40種,現有維管植物200余種,占新疆濕地植物總數的45.3%。

        目前,新疆各地的“濕地保護戰”接連打響——福海縣通過烏倫古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不斷加大濕地保護力度,改善濕地生態系統,優越的自然條件和食物資源為野生鳥類創造了良好的棲息環境;位于博湖縣的博斯騰湖國家濕地公園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進展順利,濕地生物多樣性逐步得到保護,濕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正值旅游旺季,隨著那拉提國家濕地公園基礎設施的日趨完善,前來游玩的旅客絡繹不絕……

        如今,我區已經建立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20處,國家重要濕地20處,國家濕地公園49處,形成了以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為主,其他保護形式為補充的濕地保護管理體系,有效地保護了我區自然濕地資源。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