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江蘇省)揚州市順利通過了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驗收。揚州市在全省率先提出了“治城先治水”的戰略理念,緊抓契機,乘勢而上,精心部署,明確“外防、內排、活水、治淮”的治水方針,為探索和推進平原水網地區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提供了寶貴經驗。
打造具有平原水鄉特色的水生態文明城市格局
自2014年,揚州市啟動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以來,在水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可謂多方面著手。在主城區方面,實施主城區調水引流工程,形成東水西引南排的水系連通框架。完成整治淮河入江水道堤防近200公里,防洪標準達到百年一遇。主城區先后完成43個積水點整治工程,整治受淹面積33.2平方公里,鋪設排水管道超過80公里。
與此同時,大力推進城鄉水環境綜合治理,綜合運用生態清淤、控源截污等措施,分階段整治古運河、新城河、沙施河等30多條城市河道。圍繞水景融合,以唐宋城河水系為脈絡,以瘦西湖路和平山堂路為主軸線,以蜀岡中西峰、宋夾城、瘦西湖、園林景觀工場為重要節點,打造集生態保育、遺址保護、景觀修復于一體的“兩古一湖”揚州“城市母體”,為恢復歷史河流水系、推進水文化與水景觀建設提供樣板。
揚州市水生態文明建設形成“揚州經驗”
近年來,揚州市全面推進“不淹不澇”“清水活水”城市建設。大力推進易淹易澇片區改造,修復水體生態,迅速提高城市道路排澇能力,切實保障城市正常生產和生活秩序。
面對老小區雨污混流、地下管網混搭、城鄉部分河道水體黑臭等突出問題,我市制定《揚州城市“清水活水”綜合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加快推進城區黑臭河道整治工作方案》,堅持“一河一策”原則,以解決黑臭河道的活水源頭為重點,突出主干河道和主干管道,強化排污截污、調水引流、定期清淤、生態治理等舉措。
優化河道生態環境 形成長效管護機制
針對揚州中心城區北高南低、水系網格豐富的特點,通過調水引流、保障水源、節點控制等措施,促進市區水系的有序流動。2015年揚州建城2500周年慶典之日,揚州實現“九閘同開、活水潤城”,從高郵湖、邵伯湖引入的活水,經由古運河分流各閘進入主城區,在較短時間內,大運河以西主城區90平方公里范圍內全長140公里的35條河流實現了活水環繞。
水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做到師法自然,人水和諧。為此,揚州市全面打造濱水景觀岸線,結合城市防洪堤堰建設,通過河岸生態改造、岸線綠化、生態控制、景觀建設等措施,提升水體水質,優化河道生態環境,形成長效管護機制。
近年來,揚州市制定出臺《揚州市節水供水管理辦法》、《揚州市建設項目節水設施“三同時”管理規定》、《揚州市公共機構創建節水型單位實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減少無效需求,減少污水排放。2005年,我市被命名為“國家節水型城市”,并先后于2008年、2013年和2017年通過復查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