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光明新區正處于大發展大建設的關鍵時期,圍繞著“城市質量提升年”,新區提出全面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深入推進城市品質提升,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具有質量型創新型魅力的綠色新城。
補短板、惠民生,這是光明城市品質提升的內在要求,尤其是100多萬新區居民最為期盼的青山綠水。在年初的工作部署中,光明新區把水環境綜合治理作為年度重要工作來抓,提出加快打造茅洲河一河兩岸生態景觀帶,實施茅洲河全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綜合推進一河兩岸沿線的生態治理、產業轉型和景觀再造。全面完成茅洲河干流整治,建設一條自然親水、富有活力的“城市中央濱水景觀軸”。
為此,新區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按照“流域治理、綜合治水、生態治河、尊重現實、著眼長遠”的工作思路,采取輕重緩急逐步實施的方針,全面推進新區河道綜合治理,逐步消除河道黑臭水體,打造高品質河湖生態環境系統。
“十三五”期間,新區共實施治水提質項目61項,總投資77.02億元,已全部啟動,其中已完工14項,開工18項,累計完成投資7.45億元。今年計劃完成投資11.24億元,已完成3.84億元,完成率34.2%。
茅洲河將成為集休閑觀光為一體的光明生態景觀軸
茅洲河是深圳、東莞兩市跨界河流,河長31.3公里,流域面積388平方公里,共有支流40條,是珠三角地區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
這幾年,廣東省市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高度關注茅洲河治污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主要污染物指標持續下降。根據國家和省有關考核要求,今年底前茅洲河要實現基本消除黑臭的目標,2020年達到地表Ⅴ類水質。
年初,廣東省領導實地檢查茅洲河流域綜合整治工作,聽取重點河流治污工作情況匯報,并現場提出要加快建設環境和水利基礎設施,推進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排污截污管網建設,把治水提質項目落實落地、發揮實效。
深圳光明新區高度重視茅洲河的整治工作,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鄺兵每月進行一次治水提質工作調研,新區其他領導、河長也紛紛行動,通過現場調研、會議集中研究、電話指令等方式及時協調解決存在問題,推進治水提質工作有效展開。
目前,茅洲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正在全力推進,茅洲河干流的鵝頸水綜合整治工程是深圳市投區建項目,治理范圍為鵝頸水庫壩下至茅洲河河段,整治河道總長5.6公里,防洪標準按50年一遇設計,總投資16543萬元,建設內容主要為通過河道拓寬和景觀綠化,提高河道防洪能力和沿河景觀水平。
2014年8月動工建設,目前已完成3.2公里的整治任務,累計完成總工程量的75.67%,計劃2017年完成綜合整治工程施工任務。項目完工后,將建立起鵝頸水完善的防洪工程體系,有效減免區域洪澇災害,削減雨季污染負荷,使鵝頸水水質達到明顯改善,實現還安全于民、還清于河水、還綠于堤岸。
茅洲河(光明新區)水環境綜合整治長度14.6km,工程項目范圍為茅洲河干流區域、新陂頭和及樓村水部分河段,建設內容包括防洪排澇、水質改善、河道綠化景觀提升等。目前全線已完成污水截留,現將分“科技”、“生態”、“人文”三大河段進行河道綠化景觀提升,通過水岸環境整治及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將茅洲河(光明段)打造成為水清流暢、岸綠景美、人水和諧的風光帶。
茅洲河整治工程難度較大、覆蓋范圍廣,現階段河流兩岸安置的截污箱涵已初見成效,下一步繼續做好河道管養和綠化景觀提升等工作。光明新區既注重發揮河道在防洪、排澇和保障水安全上的基本功能,又注重進一步保護生態環境、提升河道景觀,同時加強河道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將其打造成集環境保護、休閑觀光、防洪蓄水為一體的光明生態景觀軸。
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構建高品質河湖生態系統
根據國家“水十條”的要求和《深圳市治水提質工作計劃(2015-2020年)》的部署,光明新區緊緊抓住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的重大契機,大力推進新區河湖治理與保護,加快構建高品質河湖生態環境系統。
為此,新區提出,到今年底全面建立河長制,構建新區、辦事處兩級河長制組織體系,公布河長制名單,實現河長制全覆蓋;消除茅洲河干流、鵝頸水、木墩水、新陂頭河、樓村水、白花河等6條建成區黑臭水體;全面實行“管養分離”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實現河湖管養全覆蓋。
到明年底,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基本建成市政污水管網系統;茅洲河干流樓村、李松蓢斷面及鵝頸水基本消除劣Ⅴ類;主要河流防洪達標率100%;主要飲用水源水庫水質達標率100%。
到2020年底,完成新區所有黑臭水體治理;茅洲河考核斷面水質指標達到地表水V類標準,河湖生態基本修復。到2025年底,全區水資源充足優良,水安全充分保障,水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
圍繞著此目標,深圳光明新區一個試點一個試點地突破。公園路位于光明新區行政配套區北片區,道路紅線寬度40m,北段1.4km的道路采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進行設計,道路機非隔離帶采用生物滯留設施,人行道采用透水鋪裝。其建成后,實現年徑流污染物(以SS計)削減50%以上,年徑流總量削減75%以上,有效恢復城市良性水文循環,減少對水文自然生態平衡的破壞。
新區的群眾體育中心,按照海綿城市的設計要求建設完成后,雨水回用量約0.6萬立方米/年,用于綠化澆灌、道路沖洗,綠色屋頂能降低室內溫度約3 左右,減少夏季空調使用,節省能耗。
日前,深圳光明新區順利通過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區域建設2016年度(第一年度)績效評估。試點工作得到住房城鄉建設部、財政部、水利部三部委高度肯定,在全國第二批14個試點城市考核中名列第一。
下一步,深圳光明新區將建立一套全面完備的技術標準和管理機制,出臺8項海綿城市技術標準和管理機制,涵蓋“規劃、設計、建設、運維”等環節;打造一個涵蓋全類型、多層級的海綿系統,試點區域劃分為19個匯水分區,系統梳理建設任務,涵蓋建筑小區、市政道路、公園綠地、城市水系等類型,并建立匯水分區任務臺賬;開展海綿城市技術審查和現場巡查指導工作,今年已對44個項目進行了海綿要求審查;構建一個可視化、可預警的在線智慧平臺,擬在試點區域內部署297組監測設備,建設大數據中心和智慧海綿管控平臺,實現智慧化決策支持。
此外,新區還加快建設一個新技術、新材料的展示實驗基地,選址建設海綿城市主題公園,集中示范展示海綿城市技術與產品,打造新區海綿城市的新名片。加快建設一條豐富多樣、特色鮮明的互動體驗路線原有互動體驗線路的基礎上,結合試點建設推進,按年度打造海綿感知路線,逐步拓展至整個試點區域。2017年預計新增路線長度約8.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