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位于武漢市中心區域的光谷廣場綜合體南北區最后一塊頂板混凝土完成澆筑,標志著工程主體結構順利封頂。據悉,這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組成最復雜的地下空間工程。
五線交匯的地下市政工程、開挖土方相當于20個普通地鐵站、地下三層深度如同在地下挖11層樓……25日,位于武漢市中心區域的光谷廣場綜合體南北區最后一塊頂板混凝土完成澆筑,標志著工程主體結構順利封頂。據悉,這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組成最復雜的地下空間工程。
作為一項“巨無霸”工程,光谷廣場綜合體是國內首例地下5線交匯的市政綜合體,其規模也是國際罕見的。武漢地鐵集團建設事業總部副總經理鄭光輝說,這么大的建設規模,主要是綜合體內包含了3條地鐵和2條市政公路隧道,5大工程在轉盤處進行疊加。
8月25日拍攝的正在建設中的武漢光谷廣場綜合體工程地下一層空間。新華社記者熊琦攝
據介紹,光谷廣場從2014年底開始施工,其間經歷40余次爆破,歷時32個月建設而成。綜合體中心圓盤區地下共3層,最大埋深34米,好比在地下挖了11層高樓。其工程總建筑面積約16萬平方米,相當于近23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
記者在建設現場探訪發現,光谷廣場綜合體最大的特點就是車站內凈空特別高,尤其是負一層內,鋼筋混凝土圓柱一字排開。施工方中鐵十一局有關技術人員表示,該層內部空高達到了14米,相當于四五層樓那么高,方便在負一層同時實現9號線、魯磨路公路隧道和換乘大廳的功能。
8月25日航拍的光谷廣場綜合體主體結構工程。新華社記者熊琦攝
鐵四院光谷廣場綜合體項目總體設計負責人周兵說,光谷廣場地區自開通地鐵后客流量始終居高不下,在設計上,為滿足大客流聚集的通暢和舒適度,地下一層在位于中心的地鐵進站區以外,還擁有45米寬的圓環形人行通道,近2萬平方米的通道內能滿足每小時24萬人次穿行,滿足行人過街、應急疏散、防災逃生需求。
周兵舉例說,一棟普通住宅的樁基大約是50根,而光谷廣場綜合體中心圓盤區有近2000根鉆孔樁,是普通住宅的40倍,有效地克服了地下破碎帶的地質難題。所開挖土方等同于20個普通地鐵站,相當于往地下挖了一棟11層高樓,其蝴蝶形的異形深基坑帶來極大的安全風險,受力控制難度也成倍增加。
鄭光輝說,光谷廣場綜合體預計2020年投入使用。屆時,3條地鐵與2條市政隧道將同時在地下交匯,極大地豐富市民的出行體驗。同時,這一“巨無霸”工程也為今后城市地下立體多元化交通建設發展奠定了基礎,為城市地下空間開發提供了實踐依據。
8月25日,施工人員在光谷廣場綜合體主體結構頂部進行封頂作業。新華社記者熊琦攝
超大地下空間,如何改善地下光環境,滿足通風換氣需求?對此,設計者在綜合體頂板設置自然采光天窗,“建好后如果從高空俯瞰圓形廣場,可以看到環形與條形分布的采光天窗。”周兵介紹說,陽光可以通過天窗透入地下一層,地下一層樓板也設置了中庭,將自然光引入地下二層,陽光再通過地下二層樓梯的開孔,穿透到地下三層。在緊急火災等情況下,天窗可以自動打開用于排煙,還可滿足旅客通風換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