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蘇州市政府發文公布《蘇州園林名錄》(三),列入這批名錄的有常熟市聚沙園等31處當代蘇州園林。至此,加上分別于2015年8月和2016年5月公布的兩批名錄,列入《蘇州園林名錄》的園林累計達90處,蘇州園林群體性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強。
保持和延續了蘇州文化傳統的活力
楓橋一枝園是清代知名學者段玉裁聊以“暫借一枝”的住所,也是其著書立說之地。清咸豐年間,一枝園毀于戰火。2003年,楓橋景區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在江楓洲重建一枝園。一枝園占地3000平方米,依江村橋,枕古運河,與寒山古剎隔河相望,是楓橋景區的重要景觀。此次《蘇州園林名錄》(三)公布,一枝園也名列其中。
據悉,多年來,楓橋風景名勝區管理處十分重視風景園林的日常管護。在對園內陳設登記造冊的基礎上,管理處逐步建立數字檔案,實施數字化保存,讓園林文脈得以完整傳承。為了提升景區內這處園林的面貌,管理處重點加固維修園內湖石假山,整修花街鋪地,并在庭院角落增設湖石小品,增添小院生機。同時,按照廳堂陳設“三定”要求調整豐富展陳,彰顯園主修養,提升園林品味。
和一枝園一樣,列入《蘇州園林名錄》(三)的31處園林均為“建國以來,在蘇州行政區域內由國家、企事業單位或私人修復、重建、新建的,具有蘇州園林本質特征和四大要素的當代蘇州園林”。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局長陳大林表示,當代蘇州園林”的定義以《蘇州園林保護和管理條“例》明確的“歷代建造具有典范性的、以寫意山水藝術為特征,由古典建筑、人工山水、花草樹木為要素組成的宅第園林、寺廟園林、衙署園林、會館園林、書院園林等”為基本依據,結合當代蘇州園林的發展趨勢,增加了體現時代特色的內容。
分散在社會上的蘇州園林現狀堪憂
公布名錄加強整體性保護勢在必行
蘇州是舉世聞名的“園林之城”,有著悠久的園林營造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遺存。蘇州園林起始于春秋、發展于唐宋、全盛于明清,其歷史之悠久、藝術之精湛、影響之深遠,體現了中國造園藝術的最高成就,被稱為文人寫意山水園的典范。據《蘇州園林風景志》記載,明清鼎盛時,在吳縣、長洲、元和三縣境內,先后累計有園林和庭院300余處,其中宅園占總數的90%以上,史稱蘇州半城園亭,其數量之多,居全國之冠。
1997年和2000年,拙政園等9座蘇州古典園林先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讓蘇州園林的突出價值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與此同時,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蘇州園林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數量劇減,其整體的生存狀態也不容樂觀。歷史普查資料顯示:1959年蘇州古城區存有古典園林91處,1982年存有古典園林69處,2007年僅存53處。這些年中消失的38處古典園林均為散落于社會上的園林。而蘇州古城現存的53處古典園林中,完整的有12處,均為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直屬管理。狀況較好的13處,主要由機關或事業單位管理。其余分散在社會上的蘇州園林,較差的19處,半廢和殘存的9處。一些主要由企事業單位使用或居民居住的蘇州園林,由于保護意識差、專業水平低、資金缺乏,造成保護管理水平普遍較差,這也正是以往導致古典園林大量滅失的原因。有識之士驚呼,園林“之城”的群體性基礎正逐步萎縮。
同時,在城市化快速發展和古城更新改造中,蘇州園林外圍賴以生存的文化背景、文化環境、傳統風貌正在逐步蛻化,歷史文脈被割裂,甚至喪失了它蘊藏著的各種歷史文化信息。特別是散落在社會上的眾多蘇州園林,周邊環境日益嚴峻,建筑形式、體量、高度、色彩與傳統文化風貌不相協調,景觀質量較差,文化品位較低,有的蘇州園林甚至成為“孤島”和“盆景”。
針對這種情況,蘇州市決定以更寬的視野、更大的力度、更完備的機制來加強蘇州園林群體性保護工作,把公布《蘇州園林名錄》作為依法保護的著點力,旨在通過地方立法、行政推動、專家把脈和社會參與,營造“盛世造園、盛世修園”的良好氛圍,共同把蘇州園林保護管理提高到一個更高水準。2015年8月,市政府公布了《蘇州園林名錄》(一),涉及33處園林。2016年5月和2017年8月,第二批和第三批《蘇州園林名錄》分別公布。
挖掘蘇州豐富的園林資源
為后人留下更多“園林記憶”
小筑春深是列入《蘇州園林名錄》(三)的園林中知名度較高的一處當代園林。去年在蘇舉行的第九屆江蘇園博會期間,位于園博園內的這處蘇州園林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向人們展示了蘇州園林“咫尺之內再造乾坤”的神韻。小筑春深由蘇州園林設計院負責設計。在該院院長賀風春看來,當代蘇州園林的主要特點,可以歸納為“四變”和“四不變”“,四變”指服務對象、功能要求、用地規模、建造技術的改變,四不變”指造園思想、山水格局、造景手法、建筑“風格不變。
陳大林說,園林部門今后將進一步挖掘蘇州豐富的園林資源,持續公布《蘇州園林名錄》,不斷擴大蘇州園林整體數量,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建立更廣泛完整的蘇州園林名“錄保護體系”,使蘇州成為名副其實的“百園之城”,穩步推進蘇州園林的群體性保護,留存好蘇州城市文化的精髓和記憶。同時,鼓勵那些具備開放條件的蘇州園林,采用預約、限時、免費開放日、特殊紀念日等多種形式,最大限度地向公眾開放。此外,要注重園林傳統文化的研究,結合蘇州園林的保護現狀、歷史依據、資金、技術等因素,嚴格按照“原真性、完整性”原則和“修舊如故”的方式,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歷史名園的修復工作。

小筑春深一景
31處當代園林充實《蘇州園林名錄》保持和延續了蘇州文化傳統的活力
楓橋一枝園是清代知名學者段玉裁聊以“暫借一枝”的住所,也是其著書立說之地。清咸豐年間,一枝園毀于戰火。2003年,楓橋景區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在江楓洲重建一枝園。一枝園占地3000平方米,依江村橋,枕古運河,與寒山古剎隔河相望,是楓橋景區的重要景觀。此次《蘇州園林名錄》(三)公布,一枝園也名列其中。
據悉,多年來,楓橋風景名勝區管理處十分重視風景園林的日常管護。在對園內陳設登記造冊的基礎上,管理處逐步建立數字檔案,實施數字化保存,讓園林文脈得以完整傳承。為了提升景區內這處園林的面貌,管理處重點加固維修園內湖石假山,整修花街鋪地,并在庭院角落增設湖石小品,增添小院生機。同時,按照廳堂陳設“三定”要求調整豐富展陳,彰顯園主修養,提升園林品味。
和一枝園一樣,列入《蘇州園林名錄》(三)的31處園林均為“建國以來,在蘇州行政區域內由國家、企事業單位或私人修復、重建、新建的,具有蘇州園林本質特征和四大要素的當代蘇州園林”。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局長陳大林表示,當代蘇州園林”的定義以《蘇州園林保護和管理條“例》明確的“歷代建造具有典范性的、以寫意山水藝術為特征,由古典建筑、人工山水、花草樹木為要素組成的宅第園林、寺廟園林、衙署園林、會館園林、書院園林等”為基本依據,結合當代蘇州園林的發展趨勢,增加了體現時代特色的內容。
分散在社會上的蘇州園林現狀堪憂
公布名錄加強整體性保護勢在必行
蘇州是舉世聞名的“園林之城”,有著悠久的園林營造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遺存。蘇州園林起始于春秋、發展于唐宋、全盛于明清,其歷史之悠久、藝術之精湛、影響之深遠,體現了中國造園藝術的最高成就,被稱為文人寫意山水園的典范。據《蘇州園林風景志》記載,明清鼎盛時,在吳縣、長洲、元和三縣境內,先后累計有園林和庭院300余處,其中宅園占總數的90%以上,史稱蘇州半城園亭,其數量之多,居全國之冠。
1997年和2000年,拙政園等9座蘇州古典園林先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讓蘇州園林的突出價值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與此同時,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蘇州園林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數量劇減,其整體的生存狀態也不容樂觀。歷史普查資料顯示:1959年蘇州古城區存有古典園林91處,1982年存有古典園林69處,2007年僅存53處。這些年中消失的38處古典園林均為散落于社會上的園林。而蘇州古城現存的53處古典園林中,完整的有12處,均為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直屬管理。狀況較好的13處,主要由機關或事業單位管理。其余分散在社會上的蘇州園林,較差的19處,半廢和殘存的9處。一些主要由企事業單位使用或居民居住的蘇州園林,由于保護意識差、專業水平低、資金缺乏,造成保護管理水平普遍較差,這也正是以往導致古典園林大量滅失的原因。有識之士驚呼,園林“之城”的群體性基礎正逐步萎縮。
同時,在城市化快速發展和古城更新改造中,蘇州園林外圍賴以生存的文化背景、文化環境、傳統風貌正在逐步蛻化,歷史文脈被割裂,甚至喪失了它蘊藏著的各種歷史文化信息。特別是散落在社會上的眾多蘇州園林,周邊環境日益嚴峻,建筑形式、體量、高度、色彩與傳統文化風貌不相協調,景觀質量較差,文化品位較低,有的蘇州園林甚至成為“孤島”和“盆景”。
針對這種情況,蘇州市決定以更寬的視野、更大的力度、更完備的機制來加強蘇州園林群體性保護工作,把公布《蘇州園林名錄》作為依法保護的著點力,旨在通過地方立法、行政推動、專家把脈和社會參與,營造“盛世造園、盛世修園”的良好氛圍,共同把蘇州園林保護管理提高到一個更高水準。2015年8月,市政府公布了《蘇州園林名錄》(一),涉及33處園林。2016年5月和2017年8月,第二批和第三批《蘇州園林名錄》分別公布。
挖掘蘇州豐富的園林資源
為后人留下更多“園林記憶”
小筑春深是列入《蘇州園林名錄》(三)的園林中知名度較高的一處當代園林。去年在蘇舉行的第九屆江蘇園博會期間,位于園博園內的這處蘇州園林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向人們展示了蘇州園林“咫尺之內再造乾坤”的神韻。小筑春深由蘇州園林設計院負責設計。在該院院長賀風春看來,當代蘇州園林的主要特點,可以歸納為“四變”和“四不變”“,四變”指服務對象、功能要求、用地規模、建造技術的改變,四不變”指造園思想、山水格局、造景手法、建筑“風格不變。
陳大林說,園林部門今后將進一步挖掘蘇州豐富的園林資源,持續公布《蘇州園林名錄》,不斷擴大蘇州園林整體數量,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建立更廣泛完整的蘇州園林名“錄保護體系”,使蘇州成為名副其實的“百園之城”,穩步推進蘇州園林的群體性保護,留存好蘇州城市文化的精髓和記憶。同時,鼓勵那些具備開放條件的蘇州園林,采用預約、限時、免費開放日、特殊紀念日等多種形式,最大限度地向公眾開放。此外,要注重園林傳統文化的研究,結合蘇州園林的保護現狀、歷史依據、資金、技術等因素,嚴格按照“原真性、完整性”原則和“修舊如故”的方式,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歷史名園的修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