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內澇、地質災害、道路擁堵仍在不時發生,城市病該如何化解?我們的城市如何才能更加綠色、更為安全?
城市向下發展的時代已經到來。“城市地質是國土資源工作服務綠色發展、促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切入點和新增長點。”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司長莊少勤這樣看。
6月26日,圍繞城市地質與新型城鎮化這一主題,國土資源部規劃司、科技與國際合作司、直屬機關黨委和中國地質調查局聯合舉辦“兩學一做”聯學聯做UP論壇,國土資源領域資深專家、相關領域負責人匯聚一堂,從頂層設計、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出發,共同研究問題,找尋出路。
作為“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的一項重要舉措,國土資源部機關黨委副書記封小平、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王昆和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副司長周建春表示,“此次論壇是黨建和業務工作雙提升、雙融合的有益嘗試,黨建是業務工作的靈魂,業務工作是黨建成效的體現,服務保障雄安新區和通州副中心的建設是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的體現,我們要勇敢地擔當起歷史賦予的使命。”
地質+地下空間開發
倒金字塔型地下城,地下立體停車庫,地下高速鐵路、地下真空垃圾收集管道、地下避難場所……對于地下空間的利用,人類總有著各種各樣的暢想。
在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地質礦產規劃處處長吳登定看來,從地下2厘米到地下2000米都是廣闊的開發利用空間,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核心是推動地上、地下兩個城市建設,破解城市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要推動有條件的城市,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以及適宜的生產設施向地下轉移,將地表空間留給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同時可以實行鼓勵性的政策,如建立標準地下體系,實行優惠性的政策等,鼓勵地方政府積極探索地下空間建設用地的出讓方式、出讓期限。”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就正在建設涵蓋道路交通與市政職能于一體的地下三層環廊——“北環環隧”,融城市道路、商業空間、交通聯系通廊、軌道交通等多樣形態于一體。
據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總工程師鄭桂森介紹,通州的建設充分考慮了地質條件適宜性評價,將其列為選址、布局、建設的前提,土地預審之前的前置條件。
地下空間利用,我們手上有什么牌?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地質處處長張先林表示,涵蓋了調查數據,監測數據和評價數據的城市地質大數據是我們的王牌。
“目前的問題是,我們左手有需求,右手有資料,但是沒有形成有效的對接。這要求我們做好信息技術的集成化,在專業化服務領域方面做到全方位的提升,做大做強社會化服務應用。”張先林說。
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何慶成認為,地下地質結構的透明化是第一步,調查所獲得的地質數據需要轉化為一種動態、易用的格式,這要求我們在專業需求上進一步深挖掘,這是我們的出路。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成善則認為,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對地球科學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可能意味著人類的生態下移,我們有需求,也有能力來投入這場偉大的實踐。
地質+特色資源利用
“我們要打造的雄安是透明雄安,是全球的樣本。”圍繞雄安的地質資源利用,中國地質調查局水環部主任郝愛兵介紹了雄安地質資源利用的情況。
為打造“透明雄安”,地質調查將從萬米深處開始。“0~200米是全要素的地下空間,包含地質資源、地質環境、地質災害方面的要素, 300米~600米是含水層,600米以下~6000米是地熱覆層的空間。0~10000米,淺部的要以鉆探、物探為重點,深部則要依靠地球物理探測技術。”郝愛兵說。
為打造全球樣板,雄安將做好淺、中、深層地熱資源綜合利用,高、中、低溫地熱資源梯級利用,單個城市地熱資源利用規模世界第一。“我們常說冰島的地熱資源最好,冰島一共才30萬人,我們雄安的目標是服務200~300萬人。”郝愛兵說。
目前,地下優質資源利用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勘查工作技術有所欠缺,家底資源不清嚴重制約商業資金的進入,影響規模化開發和產業的發展,加強資源的勘查工作設備研發刻不容緩。”中國地質調查局水環所研究員王貴玲表示。
國務院參事張洪濤也有同樣的感觸,“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城市地質工作,以半定量或者定性為多,缺乏精準的數據,沒有精準的數據,何談精準應用,在這方面需要我們下大力氣,實現全過程數字化、信息化、自動化,使它更易處理。”
“新型城鎮化對地質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需要我們從模糊轉向精確,從定性轉向定量,從靜態轉向動態,這將是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事業。”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研究員黃宗理說。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
四川茂縣“6·24”特別重大山體滑坡災害牽動著國人的心,如何在不確定的災害面前更有定力,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地質環境處處長李紹榮介紹了重慶健全完善地質安全監測預警的做法。
“打開地質災害易發分析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紅色區域為地質災害的高發易發區,過去這些年,我們通過7次地質災害排查統計出數據,進一步合成匯集為圖表,現在重慶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6412處,威脅群眾接近百萬人。這張立體的三維圖就是目前開發的地質災害應急指揮系統,每一個災害點都可以立體反映出來。”李紹榮說。
談到未來,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高平充滿希望,“地下空間是一個希望的空間,它的開發的深度,認識的深度和投入的強度上都有很大的空間,我們大有作為;地下空間也是一個昂貴的空間,很多建設是不可逆的,需要制度創新來保障;地下空間還是一個可持續的空間,應該按照可持續的思路來完善我們的技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