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技術聯盟簽約儀式
深圳國際低碳城海綿設施布局
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是深入貫徹黨中央協調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是全面落實國務院“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的重要內容。“海綿城市”作為新型城市發展理念,是深圳市破解“大城市病”、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城市綠色發展、踐行超大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
深圳市自2016年4月成功入選第二批海綿城市國家試點以來,有機融合治水與治城,把海綿城市建設與治水提質、河長制、正本清源等工作緊密結合,革新性地推動形成了多部門協同、多專業融合、多主體參與的工作格局。從“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水文化”系統謀劃,聚焦我市面臨的突出水問題,緊緊圍繞黑臭水體治理與城市防洪內澇能力提升兩條主線,以流域、匯水分區為單元,依照“源頭削減—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技術路徑,各部門共同發力,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我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績。目前,我市36條45段黑臭水體治理已經完成20段,完成內澇點整治40個,光明鳳凰城試點區已完工項目21個,全市590個項目完成進度65%。深圳河灣、茅洲河等城市主要河段水質明顯改善,治理后的深圳灣吸引了大批珍稀鳥類回歸棲息以及白海豚遨游。
從本周起,深圳特區報推出“海綿城市建設在行動”專欄,全面反映深圳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的經驗和成果,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的積極性,更好地推動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向前邁進。
為了讓碧水和藍天共同成為深圳亮麗的城市名片,實現轉型發展、可持續發展,我市以解決城市水問題為切入點,高標準、高質量全面開展深圳海綿城市的規劃和建設工作,努力將深圳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的海綿城市。
機制創新,各部門協同推進
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海綿城市建設,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的決策部署,先后成立了市、區兩級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分別由分管市領導及各區主要領導擔任。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多次協調解決全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推進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分管市領導大力推動解決具體問題,落實工作。結合治水提質、城市更新改造等重點工作及重點片區開發建設,我市將海綿城市建設納入各部門年度工作任務中,合理安排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建設時序,全市先后制定107項具體工作任務,均明確了責任主體和時間節點。各區相繼制定了區一級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實施計劃,明確了區級海綿城市建設的組織機構、工作目標、任務分工等內容。同時,我市將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督辦以及政府績效和生態文明建設考核中,以更好地推動工作開展。
在海綿城市建設中,我市按照“流域統籌、系統治理,海綿城市、立體治水”的工作思路,充分尊重自然規律、打破現有條塊分級與行業壁壘,將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作為全市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內容,與現有城市總規、控規、市政、道路、重點片區等專項規劃有效銜接;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近期建設計劃、年度工作計劃等重點工作充分協調融合;各建設管理部門結合自身職責,充分發揮各自管理優勢,加強協作,共同發力,規劃部門做好規劃管控,發改部門把關政府投資項目,財政部門落實資金保障,交通、住建、水務、城管及各區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將海綿城市建設有序融入現有管控制度中。
市、區兩級海綿辦發揮統籌協調職能,在光明新區鳳凰城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市、區海綿辦采取合署辦公模式,定期聯合召開工作例會,共同協調解決試點推進過程中的重大問題。
規劃引領,政策標準先行
建立完善的規劃管控體系是海綿城市建設頂層設計的重要內容,也是發揮規劃引領作用,保障海綿城市建設落地的重要制度安排。我市正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并著力構建完備的規劃管控機制。
在市政府印發《深圳市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和《深圳市海綿城市規劃編制要點和審查細則》后,海綿城市建設的約束性指標和要點已經納入“兩證一書”的相關審批中。在市級專項規劃成果的基礎上,各區正結合自身實際開展區級及重點片區海綿城市建設規劃及實施計劃的編制工作,力爭年底前實現區級規劃全覆蓋。
規劃引領,還需標準規范先行才有保障。我市一年來已經出臺了16項政策、標準。今年《光明新區海綿城市方案設計專篇編制指南和審查要點》、《光明新區海綿城市工程設計分項編制指南和審查要點》等針對試點區域的6項技術標準也將正式頒布實施。《深圳市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估考核辦法》、《深圳市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與推廣方案》等12部海綿城市配套政策、標準正在制定中,至今年年底,我市將累計出臺30余項政策與技術規范,覆蓋海綿城市規劃、設計、施工、驗收、維護和績效評估等項目管理全鏈條以及交通、住建、城管、水務等主要建設行業。
智慧海綿,加強技術支撐
高標準的海綿城市建設需要科技支撐和技術保障。借力引智,我市發起成立了市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聯盟,引進了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大學和研究機構在內的13家單位,同時廣邀國內外科研機構和業內專家為我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出謀劃策。
在基礎研究與應用方面,根據年度工作部署,各有關部門正積極開展海綿城市基礎研究工作,極大地促進了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市氣象局編制完成了《深圳市2016年城市熱島監測公報》,并立項開展城市熱島自動監測頁面的開發。市人居環境委定期監測地下水水質情況,對主要河流、飲用水源和西部海域水質每月一分析。市科技創新委重點支持了“海綿城市監測及評估系統研發”、“黑臭水體水質在線監測系統研發”等項目。市水務局先后啟動了“雨水徑流污染監測與研究”、“海綿城市建設對土壤與地下水的影響”等課題的研究工作。
為加強海綿城市技術交流,我市成功舉辦了“中德海綿城市項目交流研討會”、“中英城市內澇與海綿城市研討會”、“第十八屆高交會海綿城市建設院士論壇”、“第十三屆中外綠色人居論壇海綿城市分論壇”、“第五屆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海綿城市專項研討會”等高端學術交流活動,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海綿城市建設領域權威專家,分享海內外海綿城市建設成功案例,為我市海綿城市建設貢獻全球智慧。
政府引導,社會廣泛參與
海綿城市建設是個系統工程,需要長期持續不懈的努力,更需要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為了充分調動全社會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積極性,我市正在研究通過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措施,探索創新海綿城市投融資和建設運營模式,采用PPP等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海綿城市建設,實現城市精細化治理和管理。位于試點區域的我市第一個PPP項目光明水質凈化廠“廠網一體化”項目已經正式開工建設。同時,我市正在研究制定對社會資本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財政激勵政策研究工作。
市海綿辦、各成員單位、各區海綿辦為推廣海綿城市建設經驗及技術應用,積極開展各類海綿城市建設學習與培訓活動。到8月底,在全市范圍內共組織園林、交通、建筑、水務等行業從業人員培訓超過3000人次,有力地提高了工程人員對海綿城市的認知水平。
我市社會組織發達,在社會上有廣泛的影響力,我市通過開展與非政府組織大自然保護協會、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的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助力深圳海綿城市建設。目前雙方已在海綿城市激勵機制研究、重點區域重點項目合作示范、引導公眾參與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市海綿辦采用報紙專欄、公眾訪談、微信推送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普及海綿城市知識、推廣海綿城市建設經驗,積極引導民眾參與綠色屋頂、雨水花園、生態停車場等海綿化改造工作。廣大市民逐漸接受海綿、支持海綿,積極參與海綿建設,形成全民共建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