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里、寬窄巷子、文殊院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項目浸透了他的心血。
最近兩年,如果問一個成都人"城里有什么地方可以逛逛",相信很多成都人給出的答案會有"太古里"。到目前為止,這個作為成都商業地產當中收割國內外大獎最多的綜合體,儼然已成為成都的一張名片。
鮮為人知的是,當初在對包括太古里在內的整個大慈寺歷史文化街區的設計打造上,有一個成都的七人顧問小組為香港設計團隊把關,為首的是成都建筑界的老專家莊裕光先生。在整個街區中如何演繹傳統建筑風格、院落如何保留重生、里巷如何梳理融入,都有他極為重要的建議和貢獻。
不僅僅是大慈寺片區,莊老此前還參與過寬窄巷子、文殊院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項目等設計打造工作。然而遺憾的是,就是這樣一位在業內被稱為泰斗級的人物,卻不幸于9月14日凌晨2時許因病去世,享年82歲。
一位曾與先生共事多年的同行遺憾地說,莊老在四川乃至西南整個古建筑領域的話語權無可爭議,對一些重大項目有自己的影響力,他的離去從成都歷史建筑的體系來講,這是一個損失。
太古里設計的把關人
延續成都歷史記憶
"一個月前我還在一次歷史建筑的評審會上見過莊老,感覺他精神還不錯。"對于莊老的離去,北京清華同衡規劃院四川分院副院長何兵深感意外。兩人同為成都市歷史建筑保護專家委員會專家,也曾一起為太古里項目把關。
何兵告訴成都商報記者,當時考慮到太古里項目的開發商和設計團隊都是外地的,相關方面擔心對方能不能把握好歷史這部分,于是就組建了一個七人小組,莊老是小組組長,因為他在業內德高望重,開發商那邊甚至也請他擔任顧問。"太古里能夠有現在這樣的成功,把傳統性和現當代性,把文化和商業融合成這個樣子,專家團隊起了很大的作用。"
"最早設計方案只有商業邏輯,缺乏文化。"何兵回憶說,專家組要求和整個大慈寺歷史街區的街巷格局、中軸線必須要有關系。另外在建筑尺度上,最開始設計的是單坡頂,并非現在的雙坡,包括街道尺度等,也都按照專家組的要求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