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海綿城市對于系統解決城市發展中的水問題,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在日前舉辦的第五屆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海綿城市專項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就我國海綿城市建設展開了深入探討。
深圳是國內較早引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城市之一,早在2009年就決定全面加強低影響開發雨水綜合利用管理工作。2016年,深圳正式入選國家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今年深圳將新增海綿城市建設面積30平方公里以上,全年既有設施海綿化改造項目達到150項。
“近年來,我國城市內澇問題日益嚴重。究其原因,在于現代大城市不斷擴展發展空間,占用了濕地、壓縮了河床,城市的綜合徑流系數增加,雨水失去了蓄積儲存的空間。”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杰指出,建設海綿城市就要建設城市生態走廊,恢復城市雨水循環通路。要遵循地球上水循環的規律,節制社會水循環流量,推進城市水資源流、物質流和能源流的健康循環,建立大雨不澇,無雨不旱,水生態健康,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城鄉水環境,這是海綿城市建設、治理黑臭水體的基本方略。
深圳市龍崗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楊軍介紹,論壇所在地正是深圳市國際低碳城核心啟動區,也是深圳市24個海綿城市建設重點片區之一。自2012年項目啟動以來,便在“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理念指引下,綜合運用綠色屋頂、植草溝、雨水濕地、透水鋪裝等多種海綿技術進行改造,同時,積極探索新型雨水口、雨水收集利用設施的應用。在丁山河低碳城段綜合整治中,則融入了海綿城市“系統治理”的理念,恢復了天然河道的“彈性海綿”空間。
楊軍指出,“推動海綿城市建設常態化健康發展,還需要發揮機制保障對海綿城市建設全過程的支撐作用。努力營造良好的保障制度,推動全區各部門的聯動和協作,確立共同目標,協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住建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與工程院副院長謝映霞建議,海綿城市建設歸根結底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因此,不論是原始生態系統保護還是城市開發建設,都要貫徹這個理念,要有系統思維,并以問題及目標為導向,加強對已造成影響地區的生態恢復和修復,并對未來城市建設規劃進行管控,使其對自然的干擾達到最小。經濟日報記者 楊陽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