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江蘇宜興:昔日陶碼頭變身陶藝園林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10-25  

      昔日陶碼頭

      宜興首家陶藝園林“互園”

      “互園”吸引了不少游人
      在宜興的制陶史上,扇子港橋附近的陶批貨運碼頭曾經是一個見證著無數陶業先輩足跡、汗水甚至生命的地方,由于時代的發展,公路運輸逐漸代替了水路運輸,傳統的日用陶瓷生產逐漸萎縮,作為陶碼頭的功能逐漸弱化,一度被冷落。如今,經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學會主席雅克·考夫曼和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蔣國興的再次創作,昔日的陶碼頭如今轉變成了一座陶藝園林。

        10月24日上午,宜興第一座陶藝園林“互園”開園,它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學會主席雅克·考夫曼和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蔣國興共同創作。園林內以一組“互”形陶藝裝置為核心,一座陶藝牌坊、一堵以各種廢棄陶片累積而成的“用”字陶藝墻,以及假山、流水、竹林、蘆灘等自然景觀,構成了一處別致、浪漫而有趣的江南園林。“互園”所在的陶碼頭,是一個見證無數陶業先輩足跡、汗水甚至生命的地方。清末、民初,宜興最早的“粗溪黑黃公會”就在這里誕生。1954年,隸屬于江蘇省供銷社的宜興陶瓷批發站在這里成立,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這里曾經擔負著面向全國的陶瓷購、銷、調、存重任,是宜興陶瓷向外批發、運輸的最大貨場和碼頭,也是全省最大的陶瓷集散中心。由于時代的發展,公路運輸逐漸代替了水路運輸,傳統的日用陶瓷生產逐漸萎縮,這里作為陶碼頭的功能逐漸弱化,一度被冷落,但是近二十年來,不管城市建設如何發展,這里一直保持著當年作為陶碼頭的原狀,記錄著陶都陶業曾經的輝煌。

        2009年,宜興市人民政府將這里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使這里作為宜興陶瓷文化的遺存,更有效地保存下來。近年來,省供銷合作總社把保護陶碼頭、打造宜興陶瓷文化產業園、樹立供銷社自己的文化品牌作為重點工作大力推進,“互園”的建設融合了傳統的陶瓷技藝與開放包容的國際化元素,展現了供銷社的合作與發展,提升了陶瓷文化產業園的形象,也為后人提供了宜興陶運流轉輝煌業態的珍貴記憶。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