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提高城市空間利用效率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10-26  

        改革開放30多年,深圳經濟社會取得了飛速發展,而人口紅利是支撐其快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深圳產業發展從最初的“三來一補”和外資企業,到如今走向世界的民營企業;從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到現在的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從草根經濟,到當前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的活躍的市場經濟,都得益于大量勞動人口和大批人才轉移并落戶在深圳。

        城中村伴隨著深圳經濟而高速發展。但它所呈現的滯后性也日益凸顯,如何有效提高城市空間的利用效率,并提升城市經營的速度也逐漸成為深圳政府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促進城市升級發展

        深圳城中村在城市更新背景之下為何“難留”?原因何在呢?

        第一,城中村存在潛在隱患。深圳作為我國唯一未進行農村建制的城市,于2004年就完成了全面城市化的工作。但深圳僅是完成了原農村集體土地名義上的國有化,由于歷史原因,原有的農村集體土地并未完成征轉手續,大量的集體土地仍然在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接手的單位手中。而城市積聚效應帶來的大量流動人口對于低端廉價租房的需求,使得低廉的城中村出租屋長期存在市場需求,易引發社會治安等潛在隱患。

        第二,改造城中村有利于城市升級發展。由于深圳城中村中存在大量違建,進行改造不僅可以提升居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還可以提供更多公共服務產品,例如道路整治、公共設施、教育資料、醫療配套等,通過這些細致入微的改造,有利于真正提高城中村居民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

        由此可見,深圳的城中村是眾多專家和學者共同關注的焦點,政府陸續發布了政策法規加強城中村的改造工作,但由于城中村形成時間較長,各區域的城中村發展不平衡,在短期內試圖改變現狀比較困難。因此,對深圳城中村的改造,絕非簡單整治或推倒重建。城市發展和城市化完善的關鍵決策主要依靠政府的領導力,而具體落實到城中村改造,則需體現在完成改造后的新城市能否長期持續健康發展。

        有效支持城中村改造

        通過改造,能消除一定存量的城中村中的違法建筑,為今后深圳市房屋物業的合法有效管理奠定基礎。因此,城市更新背景下深圳城中村“去向何處”的問題,已逐漸清晰,即通過不同的改造方式,讓城中村升級。隨著城中村更新速度不斷加快,部分“深漂族”也要撤離之前長期居住的城中村,那么需要對其進行哪些方面的重要支持呢?

        第一,從政策設計層面對城市更新進行支持。《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棚戶區改造工作的實施意見》(粵府〔2014〕2號)提到,“通過改造各類棚戶區,不斷提升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水平,使棚戶區居民的居住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各地在加快推進集中成片城市棚戶區改造的基礎上,可將其他非集中成片棚戶區改造、城市更新及城中村改造統一納入城市棚戶區改造范圍”。隨后,深圳市住建局發布了《深圳市棚戶區改造界定標準》,此標準制定為深圳市棚戶區改造提供了政策基礎。《深圳市城市更新“十三五”規劃》也指出,穩步推進城中村和舊城區綜合整治,將可以實現滿足50萬人現代化住房需求的目標。

        第二,從土地盤活層面對城市更新進行支持。在深圳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和創新型城市的背景之下,將城中村的改造策略納入統籌考慮的范圍,經濟快速增長與加速推進城市化將是政府面臨的全新挑戰。深圳作為一線城市,大批的“深漂族”涌入城市,他們所面臨的教育、醫療及其他的社會公共服務需求在不斷增加。根據《深圳市安全生產“十三五”規劃》的最新一期消息顯示,2016年底,深圳城市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5600人,位列全國第一。由于深圳地域狹小,人口居住密集,城市空間拓展受限,新增土地存在困難。如何盤活城市內的現存土地,對城市自身發展、土地資源利用及環境保護意義重大。

        第三,從跨領域學科層面對城市更新進行支持。在解決深圳城中村問題時,需要將其作為統一的整體來看待。通過城中村改造實踐,可提高城市生產率以促進經濟增長和建設更宜居城市。城中村問題涉及跨領域和跨學科研究,其主導學科逐步從建筑學跨越至經濟學和社會學。現階段城中村的未來改造涵括兩個主要方向:城市更新和棚戶區改造。在城中村城市更新方面,將主要采取綜合整治為主的更新方式;而在棚戶區改造方面,將主要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及影響城市發展功能布局的城中村進行深入改造。

        發揮“深漂族”主動性

        城中村時代,眾多“深漂族”們決定自己是否選擇長期留守深圳繼續尋求發展時,他們所采用的策略并非完全基于自己目前的工作生活狀況和未來的人生期望進行計算,而更傾向直接訴諸于對所生活城市的喜愛程度與對所在社區的親密程度等主觀的個人感受。換而言之,“深漂族”們在深圳的定居意向,并非取決于他們依據客觀條件所做出的理性判斷,而更多關聯于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對深圳以及所居住社區所累積的心理情感。“深漂族”對于城市和社區的主觀感受也并非憑空產生,而更容易被他們周邊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環境所塑造。

        目前,“重建社區”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存在兩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方面,由于“深漂族”長期居住于在城中村,他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等依舊具有較強的慣性,這將影響他們的生活狀態;另一方面,“深漂族”在“重建社區”中,新的社會規范和交往模式尚未完全確立,少數“深漂族”對個體自身的角色和行為依舊比較迷茫。如何真正留住“深漂族”呢?建設充足的安置房,讓“深漂族”逐步分批回遷。對于在“重建社區”所生活的“深漂族”而言,要改變固有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需要大力發展“重建社區”的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首先,消除“深漂族”不同群體之間亞文化的影響,縮小“重建社區”中各群體亞文化之間的不平衡和差距,考慮他們的價值認同,以彼此寬容的態度促進各亞文化的平等交往與互動,盡可能利用各種文化融合的空間,允許各群體保持內在的差異化和多樣性。其次,建立新社區中配套的制度機制。形成政府部門和“重建社區”中“深漂族”之間的合力,發揮“深漂族”的主動性,“深漂族”的社會文化融入并非單純文化融入,而是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系統融入。最后,借鑒和學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例如,建設向公眾免費開放的活動場所,充分發揮社會組織作用等,在多樣化發展方式的選擇和推進過程中,創造新的更具現代適應性的特質,建構起“我是深圳人”的共同認同。

        (作者單位:深圳大學)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