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享過珠江夜游的游客會發現,游船線路主要在珠江前航道,船過白鵝潭后因景觀效果不佳而折返,背后留下的是依稀的燈光中朦朧的貨船、倉庫、農田的影子。未來,這片海珠區以南的珠江后航道有望通過提升珠江創新帶,整合沿江景觀資源,優化珠江后航道規劃,華麗轉身為一條珠江游賞線路。
11月8日起,海珠區珠江后航道城市設計和控制性詳細規劃重新招標,將整合太古倉地區、廣紙地區、海珠灣(瀝滘片區)、海珠濕地等重要節點,形成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海珠區珠江后航道經濟帶、創新帶和景觀帶。
提升整合后航道兩岸三區創新資源對接形成海珠濱水創新走廊
位于海珠區以南的珠江后航道又被稱為“南珠江”,一直以來以行走貨船為主,兩岸多是工廠、倉庫、農田,景觀效果與前航道珠江游線路的旖旎風光和璀璨夜景形成巨差。為此,廣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提出:“統籌珠江沿岸開發建設,推動產業升級、城市更新、水系治理、景觀優化、園林綠化、歷史人文有機結合。加強沿江創新資源對接,提升珠江創新帶。
本次設計范圍西至洲頭咀,北至工業大道-環城高速,東至黃埔涌,南至珠江,共18.7平方公里,與珠江前航道景觀帶重點區段(三個十公里)范圍對接。招標公告中要求梳理研究海珠區珠江后航道區段設計范圍內舊村舊廠、批發倉儲、港口碼頭等低效用地的數量、布局、權屬情況,提出低效用地再開發策略與建議。
招標公告提出,白鵝潭地區、廣紙及北部地區、海珠灣(瀝滘片區)已有城市設計基礎,該部分地區將進行設計整合。
實際上,目前珠江后航道的產業及景觀也在發生變化,太古倉地區、廣紙地區、海珠灣(瀝滘片區)、海珠濕地等重要節點已經或正在進行更新改造。規劃要求,未來珠江后航道地區要形成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海珠區珠江后航道經濟帶、創新帶和景觀帶。
目前,海珠區珠江后航道是統籌沿岸功能布局,集聚高端要素的重要載體。招標公告中提出,統籌珠江后航道廣紙片區、海珠灣(瀝滘片區)、海珠濕地周邊舊村用地的功能布局,盤活舊廠舊村資源,完善配套設施,集聚高端產業的重要空間;海珠區珠江后航道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提升整合后航道兩岸三區創新資源對接,形成海珠濱水創新走廊的重要空間。
重要景點“串珠成鏈”構建休閑個性化慢行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后航道的濱水優勢和漫長的岸線,規劃將進行珠江游賞線路設計,梳理珠江沿岸歷史文化脈絡和藝術資源,結合特色場景、重要節點、橋梁等內容,提出多條彰顯廣州近代歷史風貌、現代都市風貌、生態港灣風貌的珠江游線,并通過打造水陸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的接駁系統,將重要景點“串珠成鏈”,形成一江兩岸體驗環,強化人與珠江的互動性。
此外,規劃還將提出海珠區珠江后航道區段綜合交通體系構建目標,對濱江貫通方案、地面交通組織等內容進行規劃研究。完善城市公交交通系統,設置水上交通路線,構建濱江慢行系統,處理好軌道交通、公交、水上交通與慢行交通的接駁與換乘,綜合考慮停車交通設施布置,構建等級清晰、內外分離、人車分離的濱江道路交通網絡銜接體系。
招標公告同時提出慢行系統設計和地下空間規劃。要結合規劃區用地布局和地形條件,組織沿公園、沿江、沿河、沿路的步行道、自行車休閑道和水上游覽線路,構建連續、安全、休閑、個性化的慢行交通體系。對地鐵站點周邊及道路地下通道、公園立體停車場等進行控制引導,在保證集約、節約用地的基礎上,優化城市公共空間環境。
嚴控濱江一線建筑高度確定夜景形象定位
招標公告要求,結合濱江河涌與生態濕地資源,提出景觀優化提升策略,提出景觀詳細設計選段,落實“一江兩岸三帶”的景觀整體控制要求。規劃采用國際先進的設計理念,提出打造廣州靚麗名片的形象定位,確保城市業態、形態、生態、文態相互融合,提煉出城市設計主題與城市風貌特色,提出設計理念與整體構思。
濱水景觀風貌方面,本次規劃將進行橋梁概念設計。梳理后航道區段的橋梁布局與特征,明確各橋梁景觀目標,結合東、中、西區段的城市風貌,對橋梁及其延伸空間的各要素提出改造提升的設計指引。
夜景概念設計方面,結合后航道區段的空間結構、主導功能特點,提出彰顯城市夜景照明特色組團分區,確定夜景形象定位、主題、色調特征,明確重要城市組團、重要照明節點、照明設計指引等內容。
招標公告特別提到天際輪廓線與建筑高度。在整體濱江空間形態的框架上,重點研究濱江界面的天際輪廓線的形態,嚴格控制濱江一線界面的建筑高度,分析面江建筑與濱江空間的尺度關系,處理好標志建筑與背景建筑的主輔關系。并提出濱江界面的建筑面寬比、濱江空間高寬比、建筑界面組合方式、天際輪廓線等的控制原則與設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