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廣州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委員會主辦、廣東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院承辦的“老廠房的活化再利用”沙龍在廣州舉行。與會專家建議,應該將工業遺產納入城市新的生活中,尤其是過去的工業濱水岸線活化利用后,將成為富有活力的城市濱水新區。像廣州的珠江后航道就是很好的例子,廣州也已經規劃將原廣船地塊的船塢改造成博物館向公眾開放。
舊倉庫、碼頭為濱水區增添活力
據悉,廣州現行已公布的1、2、3批566處歷史建筑名單中,共有23處工業遺存。其中第一批7處、第二批5處、第三批11處。這23處的工業遺存反映著廣州工業歷史的發展,是廣州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中國建筑學會工業建筑遺產學術委員會委員、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劉暉表示,對工業遺產保護原則是原址保護優先考慮、可逆性、最少干預,可以繼續改造和再利用,但要能夠看到原來的歷史信息。
他特別強調,過去的濱水岸線很多被工業生產和碼頭占據,現在工業岸線會變成生活型岸線,工業遺產如何納入城市新的生活中,是很多城市濱水區復興中遇到的課題,“包括上海、廣州都有這樣的情況。如果濱水區有一些原來的碼頭和倉庫有助于其活化利用,美國芝加哥、巴爾的摩和紐約等城市最具活力的地區都是結合工業遺產的更新活化再利用而形成的。”
工業遺產活化應允許挖地、開窗
劉暉表示,工業遺產活化利用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將大廠房做成商業中心,整條廢棄鐵路可以變成觀光線路,甚至可以將地下礦道改造成城市的地下道路……工業遺產的活化過程中,應允許其適當增加建筑面積,“對于高大空間的廠房,可在內部增加夾層;露天生產設備可以加頂,還應允許對地下空間進行不超過一定面積的挖掘利用;還可增加必要的設施,如電梯、樓梯等;像谷倉、油罐等要允許開窗、開洞。”
廣州積極對標國際國內先進城市,加強文物、歷史建筑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在經濟政策方面,允許通過收購、產權置換、出讓、出租等方式對歷史建筑合理利用。
在財政扶持政策方面,明確保護經費納入政府本級財政預算,統籌市本級財政對區級財政的轉移支付資金。
在建筑利用政策方面,允許多功能多形式合理利用,簡化報批程序,規定市人民政府通過政策引導、資金資助、簡化手續、減免國有歷史建筑的租金、放寬國有歷史建筑承租年限、減免歷史建筑土地使用權續期費用等方式促進活化利用;允許在不改變房屋權屬登記中房屋用途的前提下,按照保護規劃進行多功能使用。
在惠民政策方面,設立非國有歷史建筑的“一并征收”和修繕補償制度,規定歷史建筑征收價格不低于地塊內類似房屋市場價格120%,修繕補助不低于20%。目前,已批復一批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工業遺產項目的保護和修繕項目,策劃展開一批歷史建筑試點的修繕整治和功能置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