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推進建設彈性城市 解決交通問題要靠規劃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11-22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強調要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這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強調要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這一論斷對我們推進“彈性城市”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日前,2017“智慧社會:未來的基礎設施和交通運輸”高峰論壇暨沃爾沃集團創新峰會在京舉行,國務院參事、原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會上表達對建設彈性城市的相關看法。

        仇保興在演講中首先提到了彈性城市的概念,他指出,根據國際韌性城市聯盟的定義,彈性城市指的是城市系統能夠消化并吸收外界干擾(災害),并保持原有的特征、結構和關鍵功能的能力。

        仇保興指出,要實現交通彈性,首先要有多元性。這其中小型的交通工具非常重要。同時,多樣性還表現在可以有許多交通工具讓老百姓來選擇。仇保興認為,一個城市交通越豐富,人們選擇自由度越大,現代化城市機動性就越好。未來共享的單車、共享的電動單車,共享的電動汽車將成為三個發展階段。

        仇保興緊接著強調稱,多模塊功能復合也是實現彈性城市的重要要素,他強調緊湊型、集約式的空間布局和TOD、要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增強交通任性。他分析表示,在建筑容積率(開發強度)一定的條件下,可允許用戶將有關聯的項目放在同一地塊上;例如:大學與住宅、商貿展覽與賓館飯店等等,同事可倡導混合用地,有利于不同模塊協作形成更大的模塊。

        仇保興強調,交通問題不能依靠車輛,要從規劃上、從功能的混合上來最終的解決。“因此我們有了一個TOD交通導向的開發模式,我們把一個城市的地下貨運、快速交通這樣一層一層疊加,形成了非常復雜的結構。這種結構就使得不同的交通在不同的空間完美的銜接,這種完美的銜接是中國城市交通不二的選擇。”仇保興說。

        仇保興總結稱,城市交通韌性規劃不僅要滿足機動性、減災防災、還涉及治擁堵、降能耗、減少空氣污染,增強社會公平等方面。

        同時,增強城市交通韌性要使得交通空間具有多功能:機動性、旅游、景觀、購物、防災、文化脈絡……與建筑都是密不可分的,可步行交通空間是城市的活力和形象的載體。

        仇保興分析稱,貫徹“多樣化”原則,表面上會增加局部的“人車混雜”,但城市交通整體上的韌性會增強,需要細節上的小混沌來防止突發交通整體癱瘓。

        而片面追求交通工具和秩序的“簡潔”,反而會使交通系統更加脆弱,“以人為本”而不是“以車為本”,“以序為本”是韌性交通的基礎思想。

        仇保興認為,建筑與交通的“陰陽互補模塊”是城市的基礎細胞:微循環越好,細胞就會越健康;“大小”層層套嵌的健康“交通模塊”,使城市交通韌性增強。現代科技能夠提供諸如“中低速磁懸浮”“PRT”等高通量的交通新工具,磁懸浮車輛輕型化后“上天入地”,能顯著增加交通韌性。但城市不可能容納所有的車輛,必須要在城市的中心建立高的收費制度,這種“需求側管理”著眼于人性化、減量化、綠色化,是提升交通韌性的捷徑。

        總之,智慧交通不僅著眼于“多用信息,少走冤枉路”,使每個出行者“掌控全局”,也使多樣化城市交通設施與市民構成一個韌性整體

            仇保興指出,未來城市將進入一個互聯網時代,物聯網的時代。我們真正的每一個交通工具都變成了一個城市交通活的細胞,會變得更綠、更有彈性,當然也有更好的未來。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