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綠色發展理念,提出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我省從事自然保護的工作者深受鼓舞。他們紛紛表示,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作出不懈努力。
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趙念念:以更大的責任擔當維護濕地生態
11月24日下午,安徽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趙念念和同事一起,到東至縣張溪鎮坦埠村督查養殖戶設施拆除進展。今年8月起,我省開展“綠盾”行動,對全省自然保護區進行監督檢查,檢查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存在的違法開發建設活動等。圍網養殖,對升金湖保護區水質和濕地生態功能造成破壞。為徹底整改問題,相關部門在升金湖周邊區域全面開展“拆圍行動”。
“養殖設施拆除,將恢復濕地生態,有利于候鳥棲息。”趙念念說,他們正督促相關鄉鎮和養殖戶加快“拆圍”進度,切實按照時間節點完成整改任務。
升金湖自然保護區屬于濕地生態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內陸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今年3月1日,《安徽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正式實施,為進一步加強升金湖濕地生態保護、解決生態保護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提供了法律依據。這也是我省首部有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政府規章。
“濕地等生態產品已經成為重要的民生產品,作為自然保護區管理部門,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以更大的責任擔當加強升金湖保護管理。 ”趙念念表示,將認真整治突出環境問題,全面拆除湖區人工養殖圍網,確保漁業養殖徹底、干凈退出保護區,減少對湖區的污染;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積極推進濕地生態修復,維護好湖泊和濕地生態環境。
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朱紅星: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1月27日上午,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啟動揚子鱷越冬轉場。在保護區繁殖中心等場地,逾萬條揚子鱷,將在10天內被陸續送往專門設置的越冬房冬眠。
揚子鱷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迄今已有2億多年歷史,與恐龍近親,有“活化石”之稱。揚子鱷保護區范圍跨宣城市、蕪湖市,始建于1982年,1986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多年努力,揚子鱷野外生存環境得到改善,活動區域不斷擴大,繁殖能力有所增強,人工繁育的揚子鱷總數已超過1.5萬條;五年來野生鱷共產卵37窩884枚,自然孵出幼鱷516條。
“最近,根據自然保護區‘綠盾’行動要求,我們正全面開展違法違規項目和畜禽養殖項目摸排核查。”揚子鱷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朱紅星表示。一邊整治突出問題,一邊拓展揚子鱷生活場所,在朱紅星的推動下,管理局正與保護區內農戶協商,租賃一處面積100多畝的拋荒場地,改造成揚子鱷“家園”。
“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作為在一線從事自然保護的工作者,感到特別振奮,深受鼓舞。”朱紅星說,作為生態保護工作,揚子鱷保護仍然任重道遠,將切實以十九大精神為思想引領,對標定位、深入思考、積極落實具體舉措,加強保護區內生態環境整治、謀劃揚子鱷國家公園建設、加快推進保護區社區共管等,努力將揚子鱷保護工作推上一個新臺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來安縣桃豐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宋金葉:發揮造林綠化的三大效益
初冬時節,在來安縣施官鎮桃豐現代農業示范區,大批冬桃正新鮮上市。看著造林帶來的豐收景象,桃豐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宋金葉滿臉喜悅。“廣州、深圳等地超市來采購,我們最近大批量發貨,昨天晚上還發出近2萬斤的冬桃。”11月23日,宋金葉和記者說。
宋金葉原是來安縣林科所一名技術員,“下海”后曾在江蘇一家果園任技術總監,是位從事果樹栽培30余年的行家里手。受到全省實施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的鼓舞,他2012年返鄉創業,既種早桃,又種冬桃。近年來,他通過成立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等,逐步建成3000余畝桃園。往日光禿禿的荒山,如今成了飄香的果園。山場和農田里,滿是不同品種、不同季節成熟的桃樹。各種桃產品年產量有近200萬斤。
“十九大報告指出,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我感觸很深。我是林業工作者,看到荒山就覺得可惜,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去植樹造林。我所做的,就是響應綠化號召,把荒山變綠山,發揮造林綠化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宋金葉說,下一步將以更足的干勁,發揮科技作用,加強樹木管護,因地制宜,把樹栽活、讓樹長好,提升綠色效益,為筑牢生態屏障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