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之后,烏魯木齊“五城同創”又邁入了新階段——從2018年開始,烏魯木齊將啟動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申報工作。這意味著,到2019年末,烏魯木齊的生態文明建設將迎來一個全新的局面。
早在2013年,烏魯木齊就已創建為國家園林城市,一年后,又榮膺全國“首批創建生態文明典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與“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表面上看,雖然只有“生態”二字之差,但意義卻不盡相同。簡單來說,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是國家園林城市的“升級版”。它代表了當今世界各國普遍認同的一種發展目標,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成為人們對美好生活新的期待。
對烏魯木齊來說,從“國家園林城市”向“國家生態園林城市”邁進,不只是一個名稱、一塊牌子的改變,更代表了城市的一種生活品質、一種對外形象,是生態城市實力、魅力、吸引力、競爭力和生產力的綜合體現。
與國家園林城市評比中側重城市的園林綠化指標不同,“生態園林城市”的評估,更注重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比如,增加了衡量一個地區生態保護、生態建設與恢復水平的綜合物種指數,本地植物指數,城市熱島效應程度,公眾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滿意度等評估指標。而這些目標要求,與群眾現實的客觀需要相一致。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對屬于嚴重干旱缺水城市的烏魯木齊來說,種樹種草也許并不難,但要真正滿足各族群眾“三季有花、因時換景”“開窗見景、出門見綠”的生態期待卻并不易。今年,自治區黨委對首府城市建設作出了 “樹上山、水進城、煤變氣、地變綠、天變藍、城變美”的重大部署 。這也給烏魯木齊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提出了更為具體生動的要求。
2016年、2019年、2022年,37.6%、38%、39%。這是烏魯木齊給自己設定的三個目標。它表示,從2016年到2022年,全市建成區的綠地率要從37.6%達到39%??此七@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值占比的增加。卻意味著,在城市不斷擴展的同時,我們生態建設的步伐,必須要同步甚至超出于城市社會發展的速度。否則,這個數值就很有可能成為負數。
為此,烏魯木齊不斷在城市生態建設方面提速加碼。2013年到2017年間,全市城區主要道路、主要景觀節點和重點路段,累計擺放盆花5743.95萬盆補綠添彩、增加造型。新建小游園及街旁綠地600個,小水面44塊,小綠道15條。新增燕兒窩自治區級森林公園1處、柴窩堡國家濕地公園1處。新增天山公園、沙依巴克區寶山公園綜合性公園2處622畝。這些是每一個首府市民,只要走出家門就能感受到的變化。
讓“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成為我們新的美麗期待,讓“山上有綠、城中有園、園中有水、水中有景”的花園城市,成為我們最美的“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