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綠色發展已成大勢所趨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12-28  
      從一棵松到一片森林,從一片森林到百萬畝林海,中國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用50多年植樹造林,終于在2017年征服了世界,拿到聯合

            從一棵松到一片森林,從一片森林到百萬畝林海,中國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用50多年植樹造林,終于在2017年征服了世界,拿到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

            綠色變革不僅發生在塞罕壩。在中國第七大沙漠——內蒙古的庫布其,人們通過大規模荒漠化防治,最終實現荒漠化地區人與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庫布其模式”。經過近30年的治理,庫布其沙漠森林覆蓋率和植被覆蓋率提高,沙塵暴次數減少,生物多樣性逐漸恢復。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內蒙古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區樹立成為全球沙漠首個“生態經濟示范區”。

            近些年來,在中國,落實國際減排承諾、主體功能區、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河長制和湖長制等一個個綠色變革,繪就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嶄新畫卷。

            中共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五位一體”總體布局。5年來,秉持“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及“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綠色發展觀,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生態環保頂層設計初步完成,制度出臺頻度之密前所未有;“史上最嚴”新環保法重拳出擊,打擊破壞生態力度堪稱空前;大規模環保督察啟動問責,領導干部政績觀開始扭轉;綠色發展成大勢所趨,綠色生活深入人心……

            在大規模生態保護修復以及科學治理過程中,人民逐漸過上了碧水藍天的美好生活。據統計,十八大以來,中國年均新增造林超過9000萬畝,沙化土地面積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提前實現了聯合國2030年沙化土地零增長的奮斗目標,上百個城市成為“國家森林城市”。另據統計,中國已成為全世界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能力最大的國家。累計關停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煤電機組約1500萬千瓦,完成5億千瓦煤電機組節能和超低排放改造。10.8萬個村莊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1.9億農村人口受益。

            如今,生態文明建設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中共十九大明確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并為未來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路線,如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提高污染排放標準,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等。

            綠色發展正在鋪就中國人民未來的幸福之路。即將到來的2018年,將是中國綠色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承期:既要完成決勝全面小康社會的2020年的綠色發展目標,又要為2035年和2050年的美麗中國目標奠定基礎。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8年和今后3年的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重要部署: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重點是打贏藍天保衛戰,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調整能源結構,加大節能力度和考核,調整運輸結構。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