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邵甬| 中國世界遺產城市的價值及其保護與發展的借鑒意義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2-26  
             邵甬(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在中國眾多的歷史城市中,平遙古城、麗江古城、澳門歷史城區和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陸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們不僅擁有特色鮮明的城市景觀,更因為其所蘊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而具有“突出普遍價值”,體現出先民們在追求和諧理想的人居環境方面所作的不懈努力,以及表現出來的東方智慧,為現代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借鑒經驗。
        1.中國世界遺產城市的價值
        (1)東方的哲學思想
        “禮制中庸”的建城思想和“天人合一”的人居理念在中國傳統的城市中非常好地互相配合著,構建出一個個既有家國秩序,又有宜居環境的中國城市。
        平遙古城作為中國中原地帶的建制城市,充分體現了中國“禮制中庸”的建城思想,同時在城市選址、民居院落、城市景觀的處理方面則又體現出對“天人合一”理想人居環境的追求。麗江古城是在比較艱苦的自然環境下,由商業貿易集鎮發展起來的城市,因此在大的格局上首先充分利用了山、水等自然要素,并形成了看似無序實則有機的城市形態,但是隨著后期中央政府統治的加強,在城市布局以及民居院落中亦體現出規制的作用。
        (2)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共生
        中國的世界遺產城市雖然在起源、歷史發展、物質形態等等方面都迥然不同,但是它們在歷史上都能以開放的胸襟、兼容并蓄了多元文化和多元社會階層。
        平遙商幫在走南闖北的過程中累積了無數的財富和經驗,城市的繁榮帶來了文化和宗教的傳播,同時能工巧匠云集,造就了精彩紛呈的平遙古城。麗江古城是滇川藏大三角民族文化交匯之地和重要的“茶馬古道”。世代居住在這里的納西族先民吸納漢、藏、白等民族優秀文化,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明。澳門歷史城區是16世紀中國對外的一個窗口,隨著傳教士、商人的跨海國際航行,促進了西學東漸和東學西傳,見證了東西方美學、文化、建筑和技術影響力的交融。
        (3)文化的多樣性表達
        歷史城市是世界上各個地域的人們在特定的自然、社會和經濟等背景下形成的城市型聚落,是一種集體智慧的體現。歷史城市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具有特定社會結構或者經濟分工和聯系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并形成了相對平衡穩定的狀態。其內涵既有顯性的物質形態方面的杰出表現,又有隱性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因素的集中反映,在人類的經濟史、文化史、社會史、技術史等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中國世界遺產城市保護的借鑒意義
        中國的世界遺產城市的保護與發展體現了中國的歷史城市在保護與發展方面的不斷探索。
        (1)鄉規民約與居民自發性保護的重要性
        鄉規民約往往市中國歷史城市智慧的體現,其重要性亟需得到重視。
        在麗江,東巴經中說,人與“署”(整個自然界化身的超自然精靈)本來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但后來貪婪的人類過分侵擾自然,污染河流,亂砍濫伐,濫殺野獸,冒犯了“署”,結果兄弟成了仇人,人類遭到大自然的報復,洪水橫流,百病叢生。
        人類在驚恐無奈中只好祈求神靈、東巴教祖師和大鵬神鳥來調解。最終,人類與自然這兩兄弟約法三章,人類可以適當開墾一些山地,砍伐一些木料和柴薪,但不可過量;在家畜不足食用的情況下,人類可以適當狩獵一些野獸,但不可過多;人類不能污染泉溪河湖,劈山炸石,在此前提下,人類與自然這兩兄弟又重續舊好。
        在平遙,自古以來民間自行組織捐助保護古城,維修文物等公共設施,代代相傳,蔚然成風。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文物管理機構癱瘓,但是平遙古城的文物保護工作者和居民想方設法冒風險保護文物,使得城墻、市樓、文廟大成殿、清虛觀等古建筑和傳統民居免受大的破壞。
        (2)“保護古城,建設新城”——1980年代城市規劃的創新實踐
        如果說新中國成立后在老城外的零星建設是當時經濟條件下的無奈選擇,那么1980年代平遙與麗江在新的城市大發展階段及時采取了“保護古城,建設新城”的城市規劃理念,并且按照規劃逐步實施,從而避免了歷史城區的建設性破壞,避免了“千城一面”的命運,有效地保存了獨特而又完整的古城風貌,因而在199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3)“整體保護,和諧發展”——新時期歷史城市保護與發展的理論探索與實踐
        新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世界遺產城市面臨新的問題,更需要強調雙重目標:保護世界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與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和保護居民的利益。
        作為一個活態的世界遺產地,我們強調整體性的保護,而非單體紀念物式的保護。因此,保護的內容包括古城空間格局的保護,古城天際輪廓線的保護,古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傳統經濟的發展。在保留古城居民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公-私合作的長期的“循環式”的傳統民居改善計劃,一方面通過公共基金的補助和所有的符合條件的居民私人資金共同來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通過補助契約以及積極建立新的社區中心的形式使得居民樂于繼續生活和工作在古城中,從而達到社會和諧發展的目標。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