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縱深
雅瑪里克山20年前曾是烏魯木齊市域內最大的一座荒山。每到刮風天氣,山上的大量沙塵席卷而來,成為主要的沙塵污染源。20年來,一代代園林人發揚當代愚公精神,靠著一雙雙臂膀把水、土運上山,硬是讓一棵棵樹苗在巖石縫里扎了根,讓荒山一天天改變了模樣!
從200棵樹苗到26500畝樹林,今日的雅瑪里克山已經成為烏魯木齊開展荒山綠化的典型范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堅定信念正在讓這座曾經的荒山煥發出勃勃生機。
“像照看娃娃一樣照看200棵樹苗”
已經退休13年的老黨員安利勝,至今還堅守在崗位上。1995年,雅瑪里克山開始荒山綠化。作為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園林隊的一名工作人員,41歲的安利勝成為“荒山班”班長,和12名組員一起在山上扎了根。
“那個時候山上光禿禿的,幾乎沒有樹,偶爾能在山腳下的院落里看見一兩抹綠色。一到刮風天氣,天地間一片混沌,風卷起的石子打在臉上,生疼。”3月6日,站在已是一片林海的雅瑪里克山上,安利勝說,“山上的土堿性大,容易板結,有些地表都是巖石,土壤保水能力差,想在這里種活一棵樹,難!”
“荒山班”的組員們沒有退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0棵小樹苗在雅瑪里克山寶塔路“落戶”了。對于這塊試驗田,安利勝和“荒山班”的其他成員們鉚足了勁兒,也操碎了心。
“要栽樹就需要土,山上土質不行,就從施工工地上拉;沒有水就在山下建泵房,把水泵上來。樹苗成功栽上了,可由于連年干旱,泵上來的水很快就沒了蹤影,更別說能在溝渠里‘嘩啦啦’地流淌了。”“荒山班”成員王永平記憶猶新。
怕樹苗喝不上水,早上天剛亮,“荒山班”就進入試驗田,給樹苗們點對點地澆灌,傍晚伴著太陽的余暉一同下山。餓了吃點馕,渴了喝點涼水,所有人的心思都在這200棵小樹苗上。那一年的春夏秋冬,既要保障每一棵樹苗都喝足水,又要預防病蟲害,“荒山班”的13個人,沒休息過一天。
“就像照看自己的娃娃,生怕哪個吃不飽,落下了。山下給樹苗澆水一桶就夠,在山上就需要1立方米,沒澆足水的樹無精打采,一眼就能看出來。”安利勝說,“樹苗剛栽種的那幾個月有可能會假活,到底活了沒有第二年開春抽芽才算數,所以一刻都不能松懈,一棵樹都不能死,死一棵就少一棵。”
來年的開春,試驗田里的200棵樹苗90%都抽了新芽,為以后的荒山綠化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自2006年起,雅瑪里克山的荒山綠化工作逐漸鋪開,當年完成綠化200畝,2007年完成綠化400畝,2008年達到800畝……
越來越濃的綠意,在雅瑪里克山上延伸!
“愚公移山”的故事再現雅瑪里克山
那時的“荒山班”,每個人的心情都是激動的,但興奮之余,誰腦子里都繃著根弦:試驗田90%的成活率固然值得欣喜,但偌大的雅瑪里克山都要換上綠裝,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缺水和土壤條件差的嚴峻現實。那時,雅瑪里克山灌溉依靠的和平渠已經斷流,要解決水的問題談何容易?
2001年,李作余脫下軍裝,成為沙依巴克區園林隊的一員,在雅瑪里克山一干就是17年。這17年里,他開著運水運土的車往返在上、下山的路上,為樹苗的成活提供著最基礎的養分。
“剛到山上時,沒有柏油路。深秋時由于路途顛簸,從水罐里灑出來的水在地面上結成一層薄冰,十幾輛車排著隊在冰道上走,車輪經常打滑,危險時常發生,特別是八四一臺附近那個近45度的陡坡,很多運苗的司機不敢上,爬一次坡就冒一身冷汗。”3月7日,車子行駛在上山的路上,一個接一個的陡坡讓人心里發怵,李作余笑著說:“現在都變成柏油路了,怕啥?這幾年黨和政府把荒山綠化、改善生態環境當作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解決了很多問題。”
一輛東風車一次能拉5立方米水,七八立方米土,那時候的李作余,白班往山上運水、運土,晚班在市區灌溉綠植,由春到夏直至深秋,幾乎沒有節假日。
2003年5月,在烏魯木齊市委、市政府及沙依巴克區區委、區政府的努力推動下,設計處理污水能力為每日5萬立方米的雅山污水處理廠建成并投入運行,經過處理的中水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綠化灌溉的燃眉之急,但問題依舊存在。
雅瑪里克山山體綿延起伏,有的地方地勢險峻,坡度較大,拉水、運苗的車根本上不去,怎么辦?
只能靠人!愚公移山的故事,就這樣在雅瑪里克山上演了。“老園林們”手提肩扛,把一棵棵樹苗,一桶桶水運上了山。山體表面巖石多,就用電鎬把片石打碎,然后挖坑種樹,電鎬的回力能把人的胳膊都震麻了,但從來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
“在山上種樹苦點、累點不算啥,就怕自己種的樹不活,山上綠不起來。”安利勝說。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自1996年造林綠化以來,雅瑪里克山累計造林綠化面積達到26500畝,植樹85萬余株。如今的雅瑪里克山有郁郁蔥蔥的綠,更有蕩滌人心的紅。那一棵棵挺立山間的樹苗,浸染了一代代園林人的汗水,更是他們幾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的精神豐碑。
披綠最高峰,新目標召喚新一代
蜿蜒曲折的33道彎過后,被“老園林們”掛在嘴上的八四一臺露出了廬山真面目。一路上,薄薄的草皮下黃褐色的巖石突兀地闖進人的眼睛,仔細打量,那一層草皮不過七八厘米厚。幾座山坡上,一道道白色的線條布滿山體。
“那是等高線,在同等高程放線后確定一定的間距打眼,這個活兒看起來簡單但技術含量可不低,線放不好會影響后期輸水管線的鋪設,直接影響樹苗的成活率。”駕駛座上的徐通是個“80后”,作為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林業園林管理局的一名工程師,他對這里有著特殊的感情。
一段時間以來,由于地勢陡峭,水送不上去,八四一臺一直是讓徐通頭疼的難題。經過不斷地嘗試、失敗、總結經驗,這個橫亙在雅瑪里克山上的難關,終于在去年攻克了!
“我們先用挖掘機在地勢比較平緩的地方制造平臺,方便運水車停靠,然后在水箱里放置潛水泵,把水送上山。”由于這個方案的及時可行,抓住了植樹的最佳時機,原本光禿禿的八四一臺上多了一棵棵孕育希望的生命。但徐通也告訴記者,由于運水車承載的水量有限,這個方案只能用來應急,“我們準備在前、后山各修一個泵站,解決灌溉用水的問題,現在項目已經動工。”
青年峰,雅瑪里克山主峰,海拔1391米,山體體表面積約40平方公里,從外環路望去,青年峰清晰可見。
“今年我們的目標就是‘拿下’青年峰,我們要在后山2萬立方米蓄水池邊修建兩座豎井,用潛水泵將水抽至山頂。”讓徐通欣慰的是,再過不久,去年、今年已種植區域的水系管線將進行安裝鋪設,完成今年的“樹上山”任務就有保障了!
夜以繼日,九轉功成。在雅瑪里克山深處,徐通正帶領著一支年輕的團隊為了新目標又踏上了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