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鄉村生態宜居:規劃與引“智”應同時抓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3-2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昌海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宜居的前提。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步是: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其實,各地正在開展的美麗鄉村建設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明顯成效,農村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狀況明顯改善,在生態宜居方面得到較大提升。當然,其中的一些問題也不能回避。
        一是規劃設計問題。部分地方缺乏前期規劃設計,不以人為本,沒有征求本村村民的意見,全村改造已經失去了本來的特色,城市味道太濃了;村集體僅看重當前的經濟利益,產業跟風現象較為普遍,比如發展農家樂,投入了不少資金,但前期市場沒有調研,收益不佳。
        二是資金問題。目前資金的來源比較單一,主要是當地政府投入和村民自行籌集,社會資本較少投入,這也影響了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方發展鄉村旅游等服務業,美麗鄉村建設“有名無實”。
        三是經營問題。相比資金缺乏,農村其實更缺少人力資本。生態宜居最終要建設成既宜居又宜業的鄉村,目前看,很多農村青年人都已經去城市打工,往往不會返鄉定居。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要投入足夠的資金,還要發展起適合的產業,吸引青年人積極參與。
        農村會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自然消亡一部分,保留下來的往往是具有特色,適合人們長久生產生活的鄉村。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做好規劃設計,采取有效措施把“智”引進來,有效地規劃未來的宜居生態。
        一方面是加強規劃設計。第一,規劃要有區域全局性。要充分調研和前期統籌規劃,處理好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產業規劃與區域特點等關系,使生態宜居更加科學、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第二,規劃要有多樣性。生態宜居的鄉村和城市在人居環境方面肯定不一樣,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風俗文化和資源稟賦,要有自己的特色,不搞千村一面。第三,規劃要有權威性。地方政府要根據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頂層設計,進一步建立健全鄉村規劃機制,邀請規劃部門及著名規劃機構牽頭,要有對歷史負責的態度,讓規劃有權威、管長遠。
        另一方面是積極引“智”,吸引有專業的青年人來鄉村創業。地方政府要制定人才戰略,在金融信貸、農業保險、工商稅務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吸引人力資本,特別是年輕人參與進來。同時,要吸引有實踐經驗的社會資本來鄉村合作開發。由于初期鄉村建設在運營資金、管理人員以及營銷策劃等方面都缺乏,所以可以借助社會力量,成立股份制公司,讓村子的資源變成資產,村民變成股東,一起來保護與開發。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