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十余名我市文化學者和40多名冷氏后裔齊聚新區姚橋鎮華山村,參加冷氏宗祠修復啟動活動和名流專家保護開發華山座談會。
“君既為儂死,獨活為誰施?”華山畿的傳說流傳千年,前天,十余名文化學者查看了華山村的多家宗祠和文化舊址,邊看邊討論如何保護。當天有40多名華山村冷氏后裔從全國各地趕來,參加冷氏祠堂修復啟動活動。
冷氏后裔冷凱生告訴記者,700多年前冷氏祖先從丹陽遷至華山村,相傳37代,近代革命家、民主政治家冷遹就出自華山村。冷凱生說,華山村有句俗語“冷家祠堂金鑾殿”,說明了冷家在華山村的顯赫地位,然而明清建筑冷氏祠堂年久失修,冷氏后人便有了修復祠堂的愿望。
記者看到,冷氏祠堂共有三進,第一進已經變成村民休閑的場所,第二進和第三進房屋破舊,有的還成了危房。冷凱生說,冷氏后裔和一些社會熱心人士慷慨解囊,已籌集到幾萬元,“預計年內籌集二三十萬,將第一進修復到位。”
冷氏后裔冷秉國說,修復冷氏祠堂是華山村文保的一部分,也可借機重振冷氏家風,“今后冷氏祠堂會成為華山村旅游景點。”
在下午舉行的華山村文化保護座談會上,我市文化名人廬山、王玉國、梅和清、羅戎平等出席了會議。
鎮江市名城研究會理事笪遠毅說,當地居民和文化志愿者全力保護張王廟、千年銀杏,可以看出群眾對文化的需求和文化的多元化,“由于這里的居民遷入新城區,華山村居民、商業都在減少,文化保護不能僅靠民間,相關部門應重視起來,不能任由這里衰敗,可總體調研、規劃、建設,與民間力量形成合力,保護好古村落、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