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把長江生態修復擺在重要位置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5-02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羅黎平  
        繼2016年1月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后,習近平總書記4月24日至25日在湖北宜昌市和荊州市、湖南岳陽市以及三峽壩區等地考察時再度強調,要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不搞大開發不是不要開發,而是不搞破壞性開發,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長江經濟帶覆蓋11省市,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確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總體發展導向,把長江生態修復擺在重要位置,是對世界流域經濟發展經驗教訓的總結與反思,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必然選擇與必由之路,也是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創新性實踐。
        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對世界流域經濟發展經驗教訓的總結與反思。相關實證研究顯示,長期來看區域環境質量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倒“U”形關系,即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環境質量會呈現逐步由壞變好的變化趨勢。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由壞向好的轉變不會自動發生,既需要社會環境保護意識的覺醒,也不可避免地要付出慘痛、高昂的代價。在流域經濟發展實踐中,不少國家或地區走過彎路。如萊茵河自古以來就是歐洲內陸的黃金水道,也是流域內幾個國家重要的飲用水源。但20世紀中葉以來,由于流域內過度開發、城市建設、工業發展,萊茵河流域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當流域各國重視這些問題并加以治理時,付出了巨大且慘痛的代價。1986年11月發生的瑞士巴塞爾桑多斯化工廠失火事件,導致投資300多億馬克的萊茵河治理工程前功盡棄。
        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這一區域發展的必然選擇與必由之路。作為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的內河經濟帶,長江經濟帶是我國國土空間開發最重要的東西軸線,也是“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全國總體生態功能格局安全穩定的生態主軸。當前,長江經濟帶發展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主要包括生態環境狀況形勢嚴峻、長江水道存在瓶頸制約、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等。長江經濟帶地位如此重要,又處于特殊發展階段,選擇適合的發展路徑必須慎之又慎、經得起歷史檢驗。“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正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兩山論”的具體體現。對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學界亦主動建言獻策。近日,由湖南省社科院綠色發展研究團隊撰寫的《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報告(2017)》向社會發布,首次從流域、區域、?。ㄊ校┯蛉齻€層面對長江經濟帶發展進行了評價分析,包含綠色城市、綠色產業、綠色消費三大重點領域。
        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創新性實踐。“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長江經濟帶戰略區別于其他區域發展戰略最重要的要求。黨中央、國務院對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作出一系列頂層設計與制度安排,如《長江經濟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生態功能分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在制度建設上,要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等。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強化長江全流域生態修復,保護和改善流域生態服務功能,提高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綜合承載力,為長江經濟帶的可持續發展預留空間。另一方面,可以倒逼長江流域各省份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特別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適應,探索走出一條綠色低碳、更高質量的區域發展新路,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示范引領和戰略支撐作用。
       ?。ㄗ髡呦岛鲜≈袊厣鐣髁x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