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海綿城市建設為城市內澇問題提供新思路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5-14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蔡文清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李娜說,雖然很多城市都建設了防洪排澇工程,采取了非工程減災措施,但城市內澇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并且在局部區域具有加重的趨勢。
        城市內澇現象的發生從客觀因素來講,與極端強降水事件趨于增多有關,但也有一些是人為因素,如城市下墊面徑流特性改變,表現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大量天然林地與農田被不透水路面、房屋等替代,當遭遇大的暴雨時,暴雨徑流容易在道路上快速行洪,在低洼處集聚,如若積水不能及時排除,則易發生內澇積水;排水進入河道也容易造成河道洪量的快速增長,導致河道水位迅速上升,對城市排水產生巨大壓力,對河道防洪提出挑戰。此外, 城市建設過程中,大量雨洪調蓄空間被侵占,也使得原本就是蓄澇場所的新區變成內澇積水的多發易發區。
        “海綿城市建設”的提出,正是為解決城市的內澇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的城市科學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即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和凈水,需要時則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從2015開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先后發布了30個國家級海綿城市試點,旨在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能力。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鄭艷認為,雖然海綿城市強調以生態型雨洪管理措施替代傳統工程性措施的理念,但是在試點方案設計和遴選過程中,尚缺乏對氣候變化和城市類型因素的考慮,試點建設中也暴露出了目標與資金不匹配,試點項目實施差異大、碎片化、短期效果不明顯等問題。為更好地推進海綿城市建設,2017年我國啟動了“消除城區重點易澇區段三年行動”,計劃在統籌城市地上地下建設的基礎上,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使得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洪澇是自然災害中最為頻繁的一種,在城市中發生類似洪澇這樣的災害性事件,往往由于城市各種要素緊密關聯而引發系統性風險,使得發生在局部范圍的單一災害演變為蔓延整個城市及更大范圍的危機事件。鄭艷說,除遍及我國南北的洪災外,我國不同地區的城市所遭遇的自然災害各有側重,如東部沿海城市,主要是霧霾、城市水災、城市熱島、海平面上升等;中部和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城市主要是干旱、洪澇、冰凍、雪災等;而西部高地地貌起伏地區城市的災害主是干旱、洪澇、地震、 地質災害等。
        因此考慮到我國城鎮化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水平和風險管理能力差距較大,既要加強對傳統災害風險的管理,更要高度關注對新型風險、區域性風險和綜合風險的防范。未來30年到50年是我國城鎮化提升的關鍵時期。需要加強災害風險的管理和前瞻性規劃,積極推進我國的韌性城市試點示范工作,尤其是加強對沿海高風險城市密集地區和中西部脆弱地區的韌性城市建設。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