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北京2020年重點領域區域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6-14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王鈺  
        北京市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實現空氣、森林、濕地、水流、耕地等重點領域和生態保護紅線區、生態涵養區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補償標準與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補償額度與生態保護績效相掛鉤,跨地區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取得突破。
        《意見》明確了空氣、森林、濕地、水流、耕地等重點領域的任務。在森林生態保護補償方面,全市將完善山區生態林生態效益促進發展機制,根據資源總量、生態服務價值、碳匯量的增長情況和全市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對補償范圍和標準進行動態調整。
        完善平原地區生態林補助政策,建立以政府購買服務為主的林木資源管護、效益監測評價機制,適時調整補助范圍和標準。
        在濕地生態保護補償方面,將適度推進退耕還濕,探索建立濕地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率先在自然保護區、國家重要濕地和市級濕地開展補償試點。
        《意見》提出,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區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健全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按照國家有關禁止開發區域的要求嚴格管理生態保護紅線區,建立保護成效評估和考核制度。制定對生態保護紅線區、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的轉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紅線區之間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完善生態涵養區綜合化生態保護補償相關政策。健全轉移支付制度,重點支持生態涵養區水資源保護、生態保育、污染治理、山區危村險村搬遷安置、基礎設施與基本公共服務提升等方面工作。
        圍繞跨地區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意見》提出,健全京津冀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對口協作。積極配合國家相關部門開展潮白河等流域上下游生態保護補償工作,逐步完善生態保護補償長效機制。建立基于水量、水質目標要求的考核機制,率先開展密云水庫上游流域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補償試點。按照市級統籌與區縣結對(一對一)的協作形式,通過資金支持、產業培育、技術支持、人才交流等多種方式,與河南、湖北兩省水源區16縣(市、區)開展對口協作工作,促進水源區生態型特色產業發展,帶動當地勞動力就業。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