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圖為:黃鐵嶼
記者 肖擎
中國的城市發展猶如一列高速行駛的列車,現在到了向“更有質量”變軌時。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到,立足國情,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在統籌上下功夫,在重點上求突破,著力提高城市發展持續性、宜居性。就此,我們采訪了前洛杉磯市社區重建局總規劃師,加州環境設計與管理學院主持人、首席研究員黃鐵嶼博士,來看看國外一些城市怎么在做,有哪些教訓可以吸取,有哪些經驗可以借鑒。
“后巴黎時代”挑戰嚴峻
記者:前段時間,歷經10多天馬拉松式的艱苦談判,《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在巴黎達成新的全球氣候協議,各方均給予積極評價。我們注意到,一直以來,您特別關注氣候變化對城市規劃和建設帶來的挑戰,您覺得巴黎氣候大會對未來城市建設有何意義?
黃鐵嶼:2009年全球氣候大會在哥本哈根舉行,在那次會議里面有很多討論,商議《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到期之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框架,確定二氧化碳的減排指標。巴黎氣候大會更進一步,在照顧各方核心關切的基礎上實現了現階段最大可能的力度,體現了減緩和適應相平衡,行動和支持相匹配,責任和義務相符合,力度雄心和發展空間相協調,2020年前提高力度與2020年后加強行動相銜接等特征。
可以說,從這次大會開始,人類進入“后巴黎時代”,這是一個挑戰非常嚴峻的時代,完成《巴黎協定》有非常多的艱巨任務。生活方式要改變,這個很難,用新能源和有效率的方式來經營我們的城市,用綠色能源來代替傳統的石化能源,同樣艱難。另外,我們還要加強大自然把二氧化碳移開的能力,聯合國將2011年定為國際森林年,希望用這一年來推動大家的認識,后來,2015年又被確定為國際土壤年,讓大家知道土壤的重要性,但實行起來都不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