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林業的發展催生了森林旅游業,也拓寬了林業科學的研究領域。針對我國高等林業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現狀,要想提升這個專業的發展水平,增強其學科發展競爭力,當務之急是要開展特色專業的培育––
現代林業的發展催生了森林旅游業,也拓寬了林業科學的研究領域。現代林業和旅游業的融合,為其發展提供了一次歷史性的機遇。我國高等林業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在發展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原有林學的強大學科優勢,突出公園管理和游憩規劃、強化生態旅游色彩,進而培植專業特色。這樣可以大大提升高等林業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發展水平,并增強學科發展競爭力。筆者認為,要想實現上述目標,就應在高等林業院校中開設有中國特色的風景旅游系。
■森林旅游業是人們認知現代林業的窗口
現代林業不再代表傳統的部門利益,林業主要服務于社會公眾,公益建設、森林多功能服務和可持續林業、特色林業已成為主要的經營內容。人們不僅期望森林發揮供給、支持、調節等服務功能,更希望它能成為傳播生態文化的有效途徑。
森林的生態文化功能主要體現在它為人們提供了休閑游憩、強身健體的空間。森林是人們健身的理想場所,其自然環境會對人們的眼、耳、鼻等感官造成多種影響:在進化過程中,人類的身體大部分時間是在自然中度過的,可以說是天生“適應自然型”的;綠色是對人的眼睛最友好的顏色,同時也可以使人心境安寧。樹葉的綠色和它們隨風搖曳的波動,可以使觀看者心平氣和。而且,游憩林隨四季而變化的景觀,也非常悅目;林間并不是寂靜的,如果側耳傾聽,會有千百種聲音。野鳥的啼鳴、昆蟲的呢喃,可以消除人們的緊張情緒、緩解壓力;林內的樹木里含有一種名為植物殺菌素的物質,這種物質有消除人體疲勞的功效;在林中漫步,人的聽、視、嗅、觸、味等“五感”會受到各種刺激,可以降低血壓,使呼吸和脈搏均勻,解除疲勞。
進入21世紀,森林以其獨有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到森林里從事各種旅游活動。這些活動是對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下形成的森林生態景觀的觀賞和游憩,是對孕育人類文明的大自然的回歸,是生活在現當代文明社會中的人們對山林野趣的尋覓。森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既體現了森林本身游憩價值的發揮,客觀上也提高了人們對現代林業的整體認識水平。
■旅游管理專業應突出公園管理和游憩規劃特色
城郊游憩空間是城市游憩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利用閑暇時間從事戶外游憩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維護城市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
在過去的20年間,伴隨著我國城市建成區迅速擴張,人與自然的疏離愈發明顯,休閑需求與游憩景觀供給之間的矛盾逐步顯現。如今,隨著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閑暇時間的增多,越來越多的人愿意離開市區到郊區去親近自然、感受自然。
在西方城市,游憩規劃具有悠久的歷史。西方古代城市中,廣場系統較為發達,它是城市游憩系統的主要成分。中世紀西歐城市具有濃郁的鄉村特征,城市中心保持著花園、公園和游憩空間。到17世紀-19世紀,由于工商業經濟的發展,中產階級崛起,出現了商業性公園。20世紀以來,城市閑暇需求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使得傳統公園已不能適應游憩需求,并且人們的游憩范圍已不滿足于市區內,而向市區外圍擴展,出現了城市邊緣區的休閑游憩帶。規劃師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積極鼓勵和組織在離城市一定距離的地方規劃建設游憩地。到了80年代,城郊游憩業發展迅速,特別是在一些經濟發達并且森林游憩資源豐富的國家,風景游憩林已成為最大的產業之一。
20世紀后半葉,戶外休閑與游憩開始成為北美人重要的生活方式,公園也成為北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公園管理和游憩規劃需要專業人才和技術,北美高校為此設立了較為健全的學位體系和課程體系。以北美地區此專業領先的美國得克薩斯農工大學游憩、公園與旅游科學系為例,他們的使命是培養游憩、公園與旅游領域管理人才并提升社區生活質量。該系提供4個本科生和研究生研究方向,即旅游管理、社區游憩與公園管理、公園與保護以及青少年發展。以本科生課程設置為例,大一和大二的課程注重使學生了解游憩、公園和旅游科學的發展歷程及基本理念,大三和大四期間的課程設置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將來能夠勝任該領域的初級職位或者繼續深造而培養專業知識和技能。
目前在我國的一些大城市,為了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戶外游憩需求,在郊區開辟了大量風景游憩林地,一些專家學者提出了風景游憩林的營建技術,如樹種選擇、植物配置、空間配置、季相配置、撫育整形、更新改造及保護建議;培育大徑級林、改善林分狀況、提高林窗景觀統一度、豐富林內景觀樹種及營造混交林建議。此外,在游憩場地規劃和管理也有不少研究,如旅游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康體游憩設施規劃設計、風景游憩生態綠地與景觀植物建植設計、森林旅游區支持設施建設規劃等。城市居民戶外游憩需求涉及的資源(如公園)大多由公共部門提供,然而我國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設置卻普遍缺乏公園管理和游憩規劃方面的教育資源和課程設置。
由此可見,在我國高等林業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建設過程中,當務之急是要開展特色專業的培育,突出公園管理和游憩規劃的特色,以此培養出一支專業的隊伍加以規劃、實施,從而進一步拓展城市游憩空間,提升城市郊區的游憩景觀質量,直接讓城市居民進行休閑游憩的體驗,而這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一次重大發展機遇。
日本京都大覺寺
■特色培育要強化生態旅游色彩
一般認為,發達國家的人們對生態旅游的認識較發展中國家深刻。從這個意義上講,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態旅游屬于非營利主義傾向型。這是因為對物質上比較豐富的發達國家來說,他們的國民已經具備實現追求精神生活的條件。生態旅游的先進國澳大利亞的事例就很能說明問題。
澳大利亞得以順利進行生態旅游開發的條件是這個國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并且具備保護這些資源的良好的管理體制。通常他們具有專門的研究及監測機構和協作組織,而且普通人的生態保護意識也比較強,進而可以在制度上保證生態旅游措施的實施。更重要的是,截至目前,從聯邦到州政府甚至市級行政部門的地方自治體都具備對生態旅游的支援體制。對生態旅游感興趣的人們不僅包括城市人,還包括遠離城市的人,雖然現實生活中后者的休閑生活需求容易被淡忘。當然對環境持有的興趣因出身地和工作場所而有所不同。比如與共住在悉尼的會計師相比,農場經營者對土壤類型和收成的興趣一定比較大,雖然不能斷定住在悉尼的會計師對土壤類型和收成就一定沒有興趣。此外,發展中國家在求得保護原生自然的同時,也在追求經濟上的利益,因而常常把這種類型的生態旅游叫做贏利主義傾向型。實際情況是,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生態旅游的開展已經成為賺取外匯重要渠道。
生態旅游的開展是以自然生態系統為基礎,并通過環境解說等環節對游客進行環境教育,同時滿足當地社區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的高等林業院校在這方面具有很大的學科優勢。據不完全統計,在現有高等林業院校中開展旅游方面研究的主要有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西南林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甘肅農業大學、廣西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等。因此,在高等林業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特色培育中強化生態旅游色彩是有依據的。
(作者系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