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文化 » 正文

      凱特?奧爾夫:牡蠣讓紐約河流煥發生機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5-29  

         美國美化工作室(SCAPE Studio)的景觀設計師凱特•奧爾夫,倡導了一個命名為"蠣之理"的項目,通過大量投放牡蠣到城市河流,吸收污染物,凈化水體,同時可以重建天然基礎設施,保護紐約居民免受洪澇災害。下面就是她關于"蠣之理"項目的演講內容。

      牡蠣

      牡蠣


        我熱愛美國的山河景觀,也熱愛我們的地貌,從加州的中央山谷到曼哈頓的地底巖石,地貌塑造了我們的歷史和特質。就在過去的百年內,美國城市一直在持續擴張,我們有計劃地改造自然,削平地表,多樣性消失,結果我們忘記了與周圍動植物的關系、與腳下土地的關系。我工作的意義在于嘗試重新構想這些關系,將其重新建立起來。

        人工環境為我們帶來了不少問題:城市人口的增長、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當然還有海平面上升、氣候改變等。所以我考慮設計方案時,就會去思考如何發揮創意改善這些問題,城市化與生態可以說是涇渭分明,我試著將兩者合二為一,以嶄新的方式融合在一起。

        大搞基建的時代已經結束了,這種大工程由政府牽頭,耗資巨大、功能單一,實際上也并未能很好地解決問題。我們需要構建新理念,引入新角色,采用新工具、新方法。下面我就向你介紹幫我們對抗氣候變化的新英雄--美東牡蠣。別看它個頭小,外表不起眼,可是本事驚人,它們能聚成一起,形成巨大的礁狀結構,繁殖快養殖易,也很美味。

        我在紐約港做了一個項目,展示我的城市設計理念,這個項目就以牡蠣為基礎,叫做"蠣之理"。這個項目的核心理念,是借助貽貝、鰻草、牡蠣等各種港口水生生物的生態力量,借助當地居民的力量,共同努力,改變現在的環境。

        我們的項目目前在郭瓦納斯運河和總督島河域開展。紐約港本來是多樣化而立體的,疏浚平整后卻成了一堆爛泥。這都是在短短幾年內發生的。現在運河真的很臭,污水排放過度,水體污染。幾個每個城市都有這樣的情況,這是全球范圍內普遍面臨的問題。當風暴潮、海水上漲,運河的污染會更加惡化,所以我們有不少問題需要處理。

        當我們開始這個項目的時候,一個核心理念就是回顧歷史,了解過去發生了什么。根據1770年的紐約地圖,既有港外一連串島嶼,又有縱橫交錯的鹽沼灘涂。對于陸上居民來說,鹽沼灘涂是天然防波堤。我們也了解到那時人們經常食用運河中出產的牡蠣,它們足有盤子那么大。

        因此我們的理念是"回到未來",汲取前人建筑方面的智慧。這個理念要分兩步走,第一要發展人工生態學,港外要有礁石,這樣可以保護運河,保護內陸新建的居民區。如果水質改善、水流減緩,人與水體之間就能以全新的方式共處。我們想創造性地解決三個問題:水質、風暴期、海水上漲。

        現在回到環保英雄牡蠣身上,這是一種神奇的動物,憑借它神奇的消化器官,從一端吸入藻類腐屑,從另一端吐出干凈的水。一只牡蠣一天能過濾189升水,紐約港的四分之一都有牡蠣礁覆蓋,幾天就能過濾好整個港口的水。我們的文化和經濟都離不開牡蠣,基本上紐約的締造者就是采牡蠣者,街道都鋪在牡蠣殼上。在過去,紐約有很多賣牡蠣的小攤車,跟現在的熱狗攤一樣到處都是。最后,牡蠣可以將身體變得稀薄,互相粘合,形成這些驚人的天然礁石,成為大自然的防波堤,對所有港口而言,也是生態系統的基石,許多物種依賴這些礁石生存。

        牡蠣啟發了我們項目,其生命周期也給我了新的靈感。幾個星期內,牡蠣就能從受精卵長成到處漂流的幼體,隨時可以互相粘合,變成成年的雌雄個體。我們以人類的視野重新解讀其生命周期,整條郭瓦納斯運河可以看成牡蠣的巨型養育所。牡蠣在運河長大,幼年階段順流而下,然后在礁脊灣繁殖。牡蠣項目的核心理念就是從頭開始,逐漸重建生態系統,創造清潔可再生又生機勃勃的環境。

        那么牡蠣礁的原理是什么呢?我們認為,要想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就不能等著天上掉餡餅,與其花費200億美元,不如利用現有資源,從現在做起,從眼前做起。我們修建了一大片防波堤,連接這些樁子的這種毛絨絨的編織繩,一般五金店都可以買到,很便宜,試想一下,我們賣掉自己制作的蛋糕就足以支持開展這個項目。在工作室里我們學習如何編織這些繩子,把繩子編好就可以為牡蠣的生長提供嶄新溫柔的新床。

        隨著時間流逝,這項工程從一個基建設施演變為全新的城市空間,它可以根據氣候的變化不斷發展變化。同時這項工程也孕育了一個跨水陸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間。這樣人們的工作休閑都以全新的方式進行。最后我們也意識到這是一個新型"藍綠"水上公園,專為下一個世紀打造的"兩棲公園",穿好涼鞋來享受吧。想象你也可以在這里潛水,正如這群參與了我們項目的高中生。人與水體之間建立全新的聯系,同時一舉兩得,把休閑娛樂與科研監測結合起來。

        在這個美麗的構想里還有個新玩意--"上涌漂浮器"。這種裝置很棒也很簡易,基本就是一個漂浮的筏子。牡蠣在筏子底部生長,海水攪動,流過筏子,邊上有8個箱子養育幼體牡蠣,強行給他們喂食,這樣牡蠣的數量會成千上萬不斷繁殖。

        關于運河的未來描述,用我們的話說,就是"上漂化"。當地居民可以在河邊看見牡蠣的養殖過程。想想看,到時滿河木筏蕩漾,小牡蠣沿河而下去筑礁,我們在岸上歡呼,這個場景多好玩啊。

        有人問我兩個問題:現在還不能看到項目的效果嗎?何時能享用這些牡蠣?我的回答是,還需要等待,牡蠣仍在工作中,到2050年,人們就能享用運河里的牡蠣。

        總而言之,我所講的只是一個城市的一個剖面。我的希望是大家回到各自的家鄉后,我們攜手起來,同心協力改造重建城市景觀,打造一個更符合可持續發展、更宜居,還有美味可享用的未來!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