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文化 » 正文

      保護文化遺產是打造宜居城市的關鍵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15  

        到2050年,預計超過75%的全球人口將生活在城市中。在中國,城鎮化的速度和規模更加令人矚目。未來十年,中國將有超過1億人從農村遷移至城市居住。全球城市為了應對大量涌入的人口,建造了眾多高樓大廈、大型街區、工業園區、多車道公路和大型商場,以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生活需要。

        但隨著人口結構的不斷變化,我們日益感到保護文化遺產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全球各地的城市文化遺產由于多種原因正處于瀕臨消失的境地。從耶路撒冷的老城區及城墻,到印度阿格拉城內的泰姬陵,再到中國北京的四合院和老胡同等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而由此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并不僅僅是物體、藝術或建筑的有形損失那么簡單。

        讓我們退一步捫心自問:為何我們不能保護好這些文化遺產?我認為,問題在于文化遺產沒有一個真正的所有者。二戰后各國在藝術、文化及建筑保護方面的資助讓普通市民不再認為自己有責任共同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這令文化遺產保護陷入不利的境地。而2008年的經濟危機使得用于支持藝術與文化的國民預算嚴重縮水,使這一問題雪上加霜。這在歐洲尤為突出。例如,2012年至2013年間,荷蘭政府在藝術及文化領域的投入減少了22%。

        通過阿克蘇諾貝爾的“人•城市™”計劃,我們正在努力恢復城市發展與文化保護之間的平衡,鼓勵市民接受當地文化遺產并引以為傲,幫助保護令城市獨一無二的地方、空間和物體。例如,阿克蘇諾貝爾藝術基金會旨在為下一代打造杰出的當代藝術收藏。通過這一基金會,我們對工廠和辦事處內部及周圍的當地社區開放我們的藝術空間。此舉不但為社會公眾提供了一個近距離接觸藝術杰作的機會,更能讓藝術以其獨有的方式啟迪人心。

        當然,文化遺產并不僅僅是保存過去,在很大程度上更關乎當下和未來。在這個24小時網絡覆蓋且觸手可及的數碼時代中,人們更喜歡網上購物,而不是去附近的商店。根據普華永道(PwC)的統計,2014年英國約有6000家商店倒閉。這使得曾經的社區逐漸銷聲匿跡,人們與周遭環境日漸疏遠。而藝術、文化及傳統可以再次將人們凝結在一起,賦予他們自豪感和歸屬感。

        從更加實際的層面來說,文化遺產還可以助力經濟發展。事實上,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可以使某些地區的人均收入提高10%以上。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在阿克蘇諾貝爾參與修復后,其游客數量驟升至245萬人次,成為了2014年荷蘭接待游客人數最多的博物館。

        在中國,阿克蘇諾貝爾參與開展“長江三角水生態重構”項目,助力打造綠色永續的生態環境。已順利竣工的一期項目——重構世界文化遺產“同里退思園”的水生態環境不僅使其文化傳統得以良好的傳承,更將推動區域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此外,阿克蘇諾貝爾更助南京大報恩寺重現中世紀古塔神韻,令這一歷史遺跡再度成為中國南京市內重要的文化景點。這也是阿克蘇諾貝爾在中國不斷推進“人•城市™”計劃,令文化遺產重塑與城市發展相映成輝的經典之作。

        文化遺產還有助于吸引人才。今年的“《單片眼鏡》(Monocle)生活質量調查”列出了全球前25名最具吸引力的宜居城市,其中東京位列第一,上榜城市還包括哥本哈根、維也納、斯德哥爾摩、慕尼黑及蘇黎世等。中國香港位列19,是入圍榜單的5個亞洲城市之一。

        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上榜城市共同的成功秘訣。沒錯,這些城市鼓勵創新,讓市民盡享21世紀現代生活并從中受益,但同時也大力保護其歷史人文資產,打造“真實”而重要的居住環境,吸引人們在此居住、工作、投資和安家。近日,阿克蘇諾貝爾正聯合當地政府及高等院校開展“‘人•城市™’可持續發展社區計劃——靜安區村坊里弄調研”,與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索城市老社區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因此,當某個城市或政府考慮要縮減文化預算時,我想我會提醒他們認真思考有形或無形的文化遺產所能帶來的眾多附加值。他們一定會發現,文化遺產保護所帶來的影響會超越過去,并延伸至未來。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