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生態文明之路,是人類應對工業文明所帶來的諸多問題和生態環境危機的理性選擇,是對人類社會發展方向認識和理解的升華。大學是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作為社會發展的燈塔和社會文明的源頭,以生產、傳播和應用高深知識為己任,必須在推進全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中引領文化潮流、傳播科技思想、開創文明新風。不斷改革創新,著力建設“生態型大學”,努力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石,應該是新時代大學發展的必然選擇。
生態型大學是在近20年綠色大學建設基礎上,在大學發展模式上的一次升華和創新。綠色大學是生態型大學的基礎或“原型”,綠色大學建設的成功經驗、模式均可移植、納入生態型大學建設中。正如清華大學前校長王大中指出的那樣:“綠色大學”建設,就是圍繞人的教育這一核心,將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原則、指導思想落實到大學的各項活動中、融入到大學教育的全過程,用“綠色教育”思想培養人,用“綠色科技”意識開展科學研究和推進環保產業,用“綠色校園”示范工程熏陶人。生態型大學建設就是要在綠色大學建設積累的經驗基礎上,尋求大學生態化發展的新戰略,以實施生態教育、完善生態學科、推動生態科技進步和建設生態型校園為基本內容,拓展大學教育的內涵及功能。
作為承接綠色大學理念的概念,生態型大學具有更深的涵義:第一,發展理念生態化。生態型大學突破了綠色大學以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為原則貫穿大學教育整體的核心理念,從生態文明的高度來解讀大學發展,大學理念具有整體性、系統性、開放性和動態性。第二,發展方式生態化。生態型大學進一步升華了綠色大學以綠色教育、綠色科技、綠色校園為重點的建設路徑,更加注重大學發展方式的生態化推進,以開放循環、和諧共生、自我糾偏和真實淳樸為原則。第三,發展實踐生態化。生態型大學更加注重整體性、系統性運用可持續發展原則,更加注重內涵發展、特色發展、質量發展、和諧發展,整體構建生態型教育、生態型學科、生態型創新體系以及生態型校園,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區、核心區和先導區。
與過去按照功能相對大小把大學劃分為教學型、研究型大學不同,生態型大學是新形勢下大學辦學模式的新發展,應當成為各類大學共有的辦學理念。生態型大學之所以構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石,是因為它們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四個作用:大學要成為生態文明理論研究基地,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提供理論支撐;大學要成為大學生和公民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切實提高師生和公眾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把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教育滲透到各學科專業的教學和實踐環節中,使其成為各類學生的基礎知識結構以及綜合素質培養要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導大學生強化全球意識和“地球家園意識”,引導大學生樹立環境法律意識,培養有生態文明道德的建設者與接班人;大學要成為生態科技創新的基地,為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環境管理、環保產業和循環經濟建設不斷提供科技支撐;大學要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基地和生態文化中心,要按照節能減排、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實現校園內的物質和能量循環。
一個健康的生態大學必須體現內部各要素之間、整個系統與外部之間不斷地進行能量、物質交換的開放性;保持優勝劣汰、和諧平穩、動態平衡的多樣性和競爭性。大學具有獨特的生態主體和生態環境,大學生態主體與生態環境之間、大學各類生態主體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各自在維護大學生態的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共同使大學成為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各層次、各類型的大學都是大學生態系統的一分子,大學之間的關系被重新定義為合作共享多于競爭封閉的關系。按照生態型大學發展理念,大學管理者和師生的興奮點不是學校排名先后、行政級別高低,而是如何辦出特色,通過差異化發展戰略在生態型大學系統中找準定位、各司其職;不是“貪大求全”,而是致力于在特色領域或特色方向形成辦學優勢、提升競爭力和影響力,在“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既各顯神通,又合作共贏,進而完善大學系統的結構與功能,提升辦學質量,增強國家的科教競爭力。
?。ㄗ髡呦抵袊刭|大學〔武漢〕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