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曾經有許多特色園林,卻已日漸萎縮;上海還有不少享譽全國的本土花卉品種,現在連本地市民都難再親見;上海曾為培養園林技師不遺余力,以山茶、杜鵑、蘭花為主的“三花班”名震當時,如今園林行業卻要面臨技師奇缺、后繼乏人的窘境。
這樣的窘境讓鄔志星等一批老園林工作者心急如焚。鄔志星是滬上著名的植物科普專家、市風景園林學會教授級高工,也是一位老政協委員。兩年前,他曾為保護2000多盆國家級海派盆景精品奔走呼吁。不過,上海園林要面臨的問題何止這2000多盆的盆景保護?
傳統流失品牌式微
公園“借花”辦展
鄔志星說,上海園林在風景設計、作品展出、學科建設等方面都曾經走在全國前列。以前,頗受市民喜愛的主題公園不僅風景優美,景色秀麗,而且幾乎都有自己的特色,不相雷同。但目前,這種優勢已經不復存在。
除了城市景觀園林,上海還有不少本土名花卉。比如崇明水仙。水仙,歷來以福建漳州和上海崇明的水仙最有名。崇明水仙有400多年的栽培史,它的特點是球根自然分株少,芳香濃郁,數月不散,其他地方的水仙無法與之相比。“盡管近幾年有幾家機構在努力,但這個品牌一直得不到振興,目前,崇明水仙年產只有20萬株,而進入上海市場的漳州水仙,每年最少也要500萬株。”鄔志星說。
“還比如,梅花、茶花、杜鵑、蘭花等,上海從前在育種方面都是領先的。那時候,植物園每年都會舉辦各式各樣的鮮花展,展示由自己的技師培育出來的新品種。”鄔志星說,“現在很多公園也辦花展,但多數都是從外面‘借’過來的花卉。”
管理體制不順
園林工程粗糙
一直以來,把園林歸入和市容、城管等部門一并管理,讓老園林人難以理解。“園林涉及造園、植物學、美學、古典建筑等,是專門的學問,而我們現在看到很多所謂的園林,就是簡單的種植綠化,很多公園甚至舍棄了原本小橋流水、曲徑通幽的東方園藝美學,改為以大草坪、灌木林為主的歐式綠化。”鄔志星說。
民進市委曾基于上海園林行業的現狀開展過專門的調研,認為管理體制不順是上海風景園林呈現萎縮之勢的重要原因。在提交給市政協的一件提案中,他們指出,“管理體制方面,現在的園林雖然名義上歸于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管理,但是僅限于進行業務上的管理,而且目前由該局直接管理的只有辰山植物園、上海植物園、共青森林公園、古漪園這四家公園。行政方面的管理基本上都歸于各區縣,而各區對于園林綠化管理的部門并不統一,甚至連稱呼都不完全統一。”
“現在,上海風景園林在管理模式上大都采用城市綠地管理模式,在園林建設中只圖見效快,導致園林工程粗糙,風景園林僅是招牌,實質已經成為綠地建設。”
老專家紛紛退休
待遇低難留青年人
隨著上海許多老園林專家的退休,園林人才的培養遠沒有跟上,呈現后繼乏人的狀況。而園林單位轉企改制以后,原本由國家支持、財政補貼轉為企業化管理經營,自負盈虧,收入減少,人員經費緊張,導致了大批人才流失。鄔志星說:“每年從相關專業畢業的年輕人不少,但是每月只有兩三千元的收入,怎么留住人?”
人才的流失直接導致了園林行業的不景氣。民進市委在調研走訪時發現,由于大多數公園缺乏專業人士的設計、造景和管理,園林風景乏善可陳,就更加談不上什么特色。
而育種方面更受其影響,“培育一個優質的品種不是靠一代人,而是要靠幾代人的努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荷蘭的郁金香,幾百年來沒有哪個郁金香品種能超越它,就是因為有一批一批的專業人士在不斷守護和培育它。”鄔志星說。
呼吁成立獨立部門
統一布局規劃
園林風景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具有獨特的魅力。專家們呼吁對上海城市風景園林進行全面性規劃和設計。
其中理順管理體制尤為重要。“上海園林管理與城管合并之后,園林管理層外行多、內行少,導致了許多外行管理內行現象的發生。”專家建議市政府單獨成立市屬的專門綠化管理部門,對全市的綠化工作進行統一、專業的管理。將分散在各區的風景園林管理權統一收歸市屬專門綠化管理部門,由其全面行使對全市風景園林的人事、財務等行政管理權和設計、施工、維護等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