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文化 » 正文

      Sara Protasoni:園林景觀規劃應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05  

        2014年12月7日下午,園林景觀新技術新材料高峰論壇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舉行,行業內專業人士就園林景觀新技術、新材料的介紹、應用及發展前景展開相關報告。國際園林景觀規劃設計行業協會秘書長龔兵華主持論壇會議。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教授SaraProtasoni發表題為《園林景觀規劃應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的主題報告。

      \

        Sara Protasoni:下午好!很有幸來參加這個規劃設計大會,而且給大家講一下我的觀點。過去兩天,大家討論了關于園林規劃的一些案例和觀點,我覺得收獲頗多,特別是在園林規劃方面,今天有很多這方面的專家,今天我想講的主要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主要是通過園林的規劃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還有現在在園林規劃方面對于植物的設計和規劃已經受到越來越人的重視。現在園林規劃和設計變得越來越復雜多變,我們現在提倡所謂的第三園林景觀,它不是城市的,也不是鄉村的,它是人與自然的一個結合體,我們注重生態方面的設計,在城市當中體現生態的特點,這樣的設計也要體現它的經濟性。我們有很多方法能夠實現,通過這樣的設計我們會把一片土地變成充滿自然力的景觀,我們的設計任務就是要做到這一點。當生態園林設計的觀點被很多人接受以后,這個設計和生態學相關,它會成為生態設計學的一個主流思想。我們今天要談論的話題是生態有關系的,有很多假想,比如說環境的過渡需要景觀設計師考慮,因為要和自然的發展符合。而且我們要到從經濟、環境和社會三個角度同時同時,另外就是土壤、水和空氣的聯動,現在大部分的城市還有植被,終端的資源都需要被保護,這是園林景觀重要的任務。

        生態是今天談得最多的主題,每一個人都作為生態當中的一個活體,我們必須要問我們自己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做了這樣的設計,不僅僅是人類需要的,更重要的是在同一個層面上,其他的人類一樣的活體,動物、水都需要這樣的設計,如果你不了解自然過程中的所有環境,我們如何做好這樣的設計?最后一個考量和假設,我覺得其實就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潔水和空間都是在考慮人類的需求,我們怎么考慮其他自然當中的活體和生物的需求?這是不是我們考慮的?這是在做城市規劃和園林設計當中的主要因素。

        我們來談一談自然和人造之間的關系,從西方文化來看,其實我們都有自己的想法,昨天LISA已經解釋了有四種自然,其實四種自然當中有人類的矩陣,第二類自然就是農業自然,完全是由生產所造成的自然,第一類自然是野生原生態的自然,第三種自然是可以用于休閑娛樂的自然,這是一種城市邊界的問題,從14世紀的繪畫就已經探討城市和自然的融合,當時的繪畫當是象征性的繪畫,當時14世紀的城鎮是由圍墻包圍,通過圍墻之上來看自然,當時的自然是很危險的,因為當時有非常危險的動物,對于人類的生存造成了威脅。從那個時候,人們已經在考慮這么危險的自然,在多大的程度上去接觸這個自然?所以只能在城內進行人工性的創造來創造自然,就從意大利的很多城市里看到了園林景觀,因為當時無法接觸自然,只能在城內設計自然的矛盾的妥協。

        隨著時間的發展,在20世紀自然在不斷進化和演變,它的復雜性也在進化,這樣的邊界變得越來越微觀化,除此之外,基礎設施、自然和人為相互滲透,而且人類也做了更多的干預,現在越來越少看到第一類自然,因為無處不見人類的活動足跡,但是我們在談到內部園林景觀,更多就是要體會到技術的控制,你是怎么來響應自然?現在我們也看到有很多不同的倡導,對于自然和人為之間的探討。我們還必須要去思考怎么能夠把自然帶回到城市,那現在我們談的是什么城市?這是我們需要定義的。當我們談城市,我們還是會有很多的想法,頭腦中會出現很多圖象,是屬于現代主義的理念,我會把它稱之為非常復雜的現代城鎮的形式。現代城市的形式是深深植根于現代主義當中,比如說花園城市,花園城市就是對于城市和自然的邊界,一個矛盾妥協的產物。在花園城市當中,空間使用密度比較小。在1930年左右,只是把園林作為一種城市規劃其中一個考量,但并沒有像如今一樣這樣深刻地探討園林,當時它只是去鑒賞和推崇園林的功能性,而且自從20世紀40年代以來隨著高樓大廈的建設和現代城市的發展,它只是追求園林的功能性。低密度的城市,其實在美國有很多城市在探討低密度城市的工作,低密度城市適合生活,而且更加要關注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需要園林景觀進行改變,而且隨著交通系統的發展,城市的概念也會發生變化。

        在這么多城市分類之后,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科技作用,這一張照片是在1967年蒙特利爾世博會造的展館,這個展館展現的理念是生活空間應該和周邊的自然環境(光、熱、冷等)在同一個建筑中體現出來,建筑師通過密封盒子展現出受限的空間。而且我們的建筑也是通過這樣的展示區預測和展現將來世界發展的趨勢。建筑的理念和現代主義還是緊密相關,比如說當我們去尋找新常態城鎮化的時候,也能夠看到我們將來的想法,比如說在談到舒適度和其他發展的趨勢都是如此,談到歸屬感和身份識別的問題,建筑的體現空間和自然的關系,它其實也是一種聯系的關系。在考慮到城市規劃和建筑的時候,這些問題也困擾了我們很多年,在過去五十年談到城市規劃,其實城市發展非常快,城市的概念非常迅速,如果我們從建筑的角度來看,首先要定義城市的外形,建筑師會考慮后續的制造和建造過程中,對于城市空間的評估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作為園林景觀設計師,應該作為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很重要的參與人員。另外還有空間和當地居民的展現,代表性的問題,這和城市的質量相關,而且更重要的是,對于環境和生態學角度來看,城市的建造怎么和生態聯系起來。現在做城市規劃有一些辦法,把建筑和園林設計的功能放在核心的位置,在過去二十年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城市規劃已經從單純的城市概念轉變到園林規劃,我覺得有兩個問題有影響性,一個是某種程度上,園林談得更多是空間本身、生活的方式,另外是代表空間在居住地的意義,2000年在歐洲的時候,我們頒布了一份非常重要的報告,從歐洲層面來看,我們認為這個空間和居民之間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園林作為一種賦予空間的文化性,它非常重要,還有很多證據證明城市規劃已經轉化到園林設計的概念,那就是在園林框架之上談設計,其實這非常有效率,可以把社會使用文化概念和實際的實用性聯系起來,有人會說園林設計很難融入到城市規劃和設計中來,很難說什么設計會讓城市更有文化感,但這一切應該要有起源點。

        接下來舉一些例子,看一下人工和自然之間的設計項目,怎么通過優化的工具對當代的城市進行城市規劃,并且融合園林設計的理念,我相信這樣的項目是非常有用的,而且也改變了城市規劃傳統的概念。比如說費城,費城其實是在一個人為工業化的環境下建造起來的。在費城很多建筑需要尋求一種建筑和當地的綠化園林當中政治性的聯系,對于這樣一種把自然帶回城市的理念,在費城項目中非常凸顯,這樣的項目已經展現出我們怎么進行關聯的改變,我們怎么去改變對于城市空間的展現。

        通過我們在廢氣的高層混凝土樓頂建花園,也就是在二戰時期的舊房子來進行花園建造,把它做成政治、文化、自然之間的聯系。這樣的花園是非常休閑、非正式的環境,這只是要創造出一種更放松的景觀。另外一個例子是也是昨天Marina展現過的,是讓人非常深刻的項目,是紐約的項目,這樣一個廢棄的軌道,把它改成曼哈頓西區的公園,而且所有的公園維護是由當地社區來進行的,通過把這樣一個獨特的文化特性保留下來,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些項目當中建筑師已經開始考慮不要趨勢,推倒一切,建新的建筑,做了這樣的園林景觀,因為從溝通的角度來看,它會有更好的效果,會吸引更多旅游者,因為它文化意義更好。從這些照片可以看到城市生態化的展現非常棒,在某些程度上來看,它已經為建筑提供了核心性的功能載體,因為當我們去考慮怎么樣對這塊區域進行改造使用的時候,從建筑師的角度來看,它不再只是考慮退倒一切重來,這兩個照片是園林設計中大師級的案例了,在這樣一個廢棄的區域中已經很久沒有生物存在了,但通過園林的設計,對于現有當地建筑和風貌的保留,很少見到這樣杰出的設計。

        主持人:現在所有的演講嘉賓演講已經結束,進入論壇最精彩的環節,第一場是中國知名的專家教授為主,接下來隆重請出中國建設報記者田子超先生主持這一次的論壇。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